摘要:首先要强调毒舌君并不是军迷哈,对抗联历史也没啥深入研究,以下这些疑问都是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希望这不是影片的bug,能有军迷或者历史爱好者给出个合理解答哈!
聊聊最近这部高群书执导的主旋律战争片《生还》。这片子讲的是东北抗联指战员从上世纪30年代反围剿打游击,到1945年最终反攻胜利的全过程。
毒舌君看完之后,心中有好几个疑问不吐不快,在这里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下。
首先要强调毒舌君并不是军迷哈,对抗联历史也没啥深入研究,以下这些疑问都是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的,希望这不是影片的bug,能有军迷或者历史爱好者给出个合理解答哈!
疑问一:影片开场不久日军偷袭抗联驻地,两位女同志中弹牺牲,然后其他女同志就组织大家用雪掩埋这两位女同志的尸体,还说什么“不能让鬼子糟蹋了”,这台词听起来细思极恐啊。毒舌君复述的未必是一字不差的影片台词啊,但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但这样的情节和台词同时也让毒舌君倍感困惑,我方正被敌人偷袭啊,要么赶紧跟敌人战斗,要么抓进时间撤离,掩埋女同志的尸体是多么紧要的事儿吗?那句台词所表达的理由算是多么重大的理由吗?这么做真的有啥必要性与合理性吗?当年抗联在战斗中都是要立刻掩埋女同志的尸体吗?有人能解答下这些疑问吗?
疑问二:后面有一段抗联战士突破敌人包围的战斗大戏,这场戏里着重刻画了这样一个细节,战斗中一名怀孕的女同志要生了,结果又是好些人围在她身边帮她接生。毒舌君的疑问也跟上一条相同哈,在战况激烈、生死存亡之际,真的会有好些人放下战斗去做这个吗?在真实的战场环境中,这样的事真的发生过吗?
疑问三:也是毒舌君感觉最困惑、认为影片最需要讲清楚的一点,那就是片中有一场戏是这样,抗联的队伍分成了两队人马,一队撤入苏联,一队留下来继续跟日军作战。
本片的小女主就问战友:“他们干啥呢?”
战友回答:“送他们过黑龙江,去苏联养伤。”
小女主继续问:“那咱们呢?”
战友回答:“只要鬼子还在,咱们就不能走。”
这样的情节和台词都没问题哈,但结合影片已有和后来出现的角色一想,困惑就来了。
因为随后的剧情马上就出现了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女同志,丈夫是另一至抗联部队的领导,并不在她身边。再联想到本片小女主所在的抗联队伍里,还有一个比小女主还要小,看起来不到十岁的小女孩,依然跟着留下的抗联队伍而没有撤往苏联。
于是疑问就来了,孕妇和小女孩为啥不撤往苏联呢?这样的人并不能为抗联队伍提供啥战斗力吧,反而是需要被保护和被照顾的群体吧,留下的抗联战士要面对鬼子残酷的围剿和封锁,这样的人真的适合留下吗?
可能有人会说了,这有啥稀奇的,长征那时候我们的队伍里不也有许多红小鬼和怀孕的女同志吗?但这两者的情况显然是不同的啊,长征是没有退路的,所有人不管啥情况都必须跟随队伍勇往直前。但在前面所述的那段情节里,抗联是有退路的啊,那就是撤往苏联。即便要留下一些人继续跟鬼子打游击,那也至少应该让妇女和儿童都撤往苏联吧。
再退一步说,即便妇女也能拿枪战斗,像小女主那样的少年也能打鬼子,也可以留下,那也应该让孕妇和特别小的儿童这样不能形成战斗力的群体撤往苏联吧。
所以就不得不让人很好奇撤往苏联和留下战斗的人到底是用一种啥样的标准来挑选得呢?前面提到的台词里有“养伤”的说法,但至少在影片的画面里,貌似撤往苏联的队伍里也有不是伤员的啊!
后续剧情的一场戏里,画面上出现的叙述字幕,倒是给毒舌君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字幕是这么写的——
1940年苏联方面终于同意抗联战士撤退到苏联修整。
这……前面不是有抗联撤往苏联的情节吗?怎么后面说苏联是1940年才终于同意的?前面是未经苏联允许的吗?还是说这条字幕的重点在“抗联战士”这个词上?之前撤退到苏联的都是抗联军官和伤员?普通的抗联战士没被允许?直到1940年才被允许?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就可以解释前面怀孕的女同志和特别小的小孩子为啥不能撤到苏联的疑问了。
但不算怎么说吧,导演高群书至少应该拍清楚,让观众看得明白吧,而不能让观众去猜吧!
当然了,视频一开始毒舌君就强调过,我不是啥军迷,也对抗联历史也没啥深入研究,以上提出的三个疑问,还是需要有真才实学的能人和大拿,来进行有理有据的解答。
不知道看过本片的影迷小伙伴也有跟毒舌君同样的疑问吗?有的话就一键三连多多扩散吧,只有这些疑问扩散得更广,才能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解答嘛!(文/毒舌君)
来源:毒舌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