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海南省融媒体中心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推出微纪录片《寻找“鸽子行动”》,讲述80年前一场营救行动背后的故事。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贺立樊 韩星
9月3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海南省融媒体中心与海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推出微纪录片《寻找“鸽子行动”》,讲述80年前一场营救行动背后的故事。
寻访足迹:走进鱼鳞洲畔 解锁80年前跨国营救往事
80年前,1945年8月27日上午,一架运输机飞抵海南八所上空,9名盟军战士从天而降。通过与日军的交涉,他们救出数百名盟军战俘。
80年后,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特邀曾经举办相关图片展览的澳大利亚“鸽子行动”研究者布兰登·沃莱尔,重返海南东方八所,一同寻访“鸽子行动”背后的故事。
在波光粼粼的鱼鳞洲,文史专家讲述盟军战俘被押往东方之前,在太平洋战场的血战经历。80多年前,当全人类面临危机,无数人团结起来,为了和平而奋战。
在百岁老人张仁常的家中,制作团队得知盟军战俘与中国劳工相互扶持的故事。在生死一线、遭受压迫的环境里,他们不分肤色,彼此守望相助。
在八所镇老欧村,乡亲们守护着两名澳大利亚盟军战士之墓。80多年前,他们得到抗日游击队的解救,也得到老欧村乡亲们的照料,那些并肩作战的岁月,至今被铭记。
制作团队跨越地域阻隔,辗转多地实地调研,以澳大利亚研究者布兰登·沃莱尔重访海南为叙事线索,通过寻访幸存劳工、纪念园守护者等感人细节,生动诠释战火中的人性光辉、国际合作精神及海南人民的无私奉献,彰显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时代主题,同时也深刻揭露了二战日寇为掠夺海南岛宝贵资源,残害中国军民和盟军战俘的历史真相。
微纪录片《寻找“鸽子行动”》采用全英文配音及双语字幕形式,融合历史影像、寻访素材与AI动画还原,借助海南省融媒体中心、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的传播优势,面向海内外推出。
专家视角:“鸽子行动”是证明国际协作价值的历史标本
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兴吉认为,“鸽子行动”的核心意义远超军事营救范畴,彰显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情怀与抗争智慧,“‘鸽子行动’及其背后的故事,是证明国际协作价值的历史标本。”
海南省史志学会理事会理事陈立超表示,通过寻找“鸽子行动”,重新研究和宣传这段历史,有助于更多人了解海南军民在抗击日寇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特殊作用,“在建设海南自贸港的关键时期,通过这样的历史事件,能够凝聚大众的力量,增添信心和动力,共建更加美好的海南。”
片中人物澳大利亚“鸽子行动”研究者布兰登·沃莱尔对制作团队的专业水准和协作能力印象深刻。此次寻访的过程,也让布兰登·沃莱尔受益匪浅。他获悉了更多关于“鸽子行动”背后的故事,将会把《寻找“鸽子行动”》的相关报道向他的父亲展示,并且介绍此次寻访的历程。
观众心声:跨越国界的共情 凝聚对和平的珍视
“作为一名观众,我在观影后更加渴望和平。”来自英国的伊恩·英格利斯表示,《寻找“鸽子行动”》展现盟军战俘与中国军民的守望相助,也展现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来自俄罗斯的Aleksei Andreev在看完纪录片后内心深受震撼,被这段独特的历史打动,并表示自己也拥有类似的民族记忆,“我的祖父一辈都曾在二战中参加战斗,反抗纳粹侵略。看完《寻找”鸽子行动“》后,我意识到世界上有很多人因共同反抗侵略与压迫而走在一起。”如今生活在海南的他,曾多次骑摩特车路过海南八所,“以前我看到的只是海南现今的山水与日常,却完全不知道这片土地竟承载着如此悲壮的历史。今后,每次骑行再经过那儿的时候,对我而言都将拥有全新的意义。”
该片还在海南国际留学生中广泛传播,来自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纷纷点赞。“影片展示了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危难时刻团结一致以保护生命和尊严,这种共同的情感、对于和平的追求超越了语言和国籍的界限,这不仅仅是历史,也是关于同理心、和平与合作的深刻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和平。”来自海南医科大学的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Oland Gifto Paembonan感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6日17时,《寻找“鸽子行动”》已被人民网、中国日报客户端、光明网、中国青年网、中新网、央视国际在线、环球时报、封面新闻、北京日报等国内60多家媒体转发,并被学习强国海南学习平台首页推荐,#80年前这只鸽子也安全到家了#等相关微博话题登上海口同城热搜榜第一,全网浏览量超210万次。与此同时,相关原创英文稿件还获得美联社、澳联社、新加坡《瓦肯邮报》、意大利ADN Kronos等全球上百家媒体转载,在海内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来源: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