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一日即被迅速撤下,艺人携资入戏,高群书新作沦为笑柄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0:48 2

摘要:电影《生还》上映首日便遭遇滑铁卢,总票房锁定在83万元,片方分账仅得30万元。 日票房从初始的惨淡一路跌至5万元,排片占比从0.8%锐减到0.2%,场均观影人数不足5人,甚至出现单场仅一位观众的荒诞场景。导演高群书在路演中直言最小演员“家有十几亿资产”,本想体

电影《生还》上映首日便遭遇滑铁卢,总票房锁定在83万元,片方分账仅得30万元。 日票房从初始的惨淡一路跌至5万元,排片占比从0.8%锐减到0.2%,场均观影人数不足5人,甚至出现单场仅一位观众的荒诞场景。 导演高群书在路演中直言最小演员“家有十几亿资产”,本想体验生活残酷,却意外掀起带资进组风波。 网友瞬间炸锅,嘲讽与猜测席卷全网。

高群书后续紧急发文澄清,声称没有资本介入,但言辞间透露出宣发资金短缺的窘境。 他公开呼吁观众自行联系影院求排片,这种操作在业内极为罕见。 电影采用纪实风格拍摄,被批冗长无聊,演员演技集体掉线,无法吸引观众驻足。 票房数据赤裸裸地揭示出市场的冷漠。

导演的发言切片视频在抖音、微博等平台疯传,网友纷纷调侃“孩子家不干净”,认为高群书在暗讽资本力量。 部分观众起初同情导演,觉得他被迫妥协,但澄清动态反而加深了质疑。 舆论一边倒指责电影质量低下,浪费了院线资源。

高群书的履历上不乏经典之作,《征服》和《风声》曾让他稳坐实力派导演交椅。 但近年作品连续扑街,2023年的《刀尖》汇聚张译、黄志忠等大咖,票房和口碑却双双崩盘。 2024年的《猎冰》启用毫无经验的姚安娜,与张颂文搭档演出,被嘲为“过家家式表演”。

导演对此似乎不以为然,采访中表示习惯挨骂,认为观众不懂欣赏。 他强调喜欢用非职业演员,排斥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这种立场引发更多争议。 《生还》的失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高群书创作滑坡的延续。 电影剧本缺乏亮点,镜头语言平淡,观众中途离场现象频发。

路演现场细节进一步放大争议。 高群书登台先夸小演员家境殷实,然后才谈电影内容,顺序颠倒让人匪夷所思。 网友挖出此前《猎冰》时期导演力挺姚安娜的言论,称非科班演员更纯粹,但效果适得其反。 公众开始怀疑导演的审美和判断力。

票房83万的数据在暑期档后显得格外刺眼。 同期爱情片《7天》和《有朵云像你》虽也扑街,但至少有过百万票房。 《生还》却直接跌入谷底,院线迅速削减排片,几乎等同于下映。 社交平台上,话题“生还票房惨案”短暂登上热搜,随即被淹没。

电影拍摄背景增添更多谜团。 小演员的家庭背景未被披露,但“十几亿资产”说法持续发酵。 业内人士匿名透露,带资进组在行业里常见,但通常低调处理,高群书的公开言论打破潜规则。 剧组工作人员据称感到尴尬,担心职业声誉受损。

高群书曾凭《三叉戟》等剧积累观众缘,但这次失败让粉丝失望。 观众反馈指出,电影节奏拖沓,战争场景粗糙,情感表达苍白。 豆瓣评分未出炉,但预测低于4分,可能创下导演生涯新低。 舆论压力下,导演未再公开回应,保持沉默。

行业观察者注意到,2025年开学季档期整体冷淡,但《生还》的惨烈仍属极端案例。 对比吴京作品虽暂陷低谷但口碑回升,《生还》毫无反弹迹象。 票房分布显示,一线城市几乎零排片,三四线城市偶有场次,但上座率趋近于零。

网友创作段子调侃导演“阴阳怪气”,将事件娱乐化。 meme图片和短视频传播加速电影负面曝光。 部分观众呼吁理性看待,认为艺术创作允许失败,但多数声音指责浪费公共资源。 电影投资额未公开,但分账30万暗示成本可能打水漂。

高群书的职业生涯站在十字路口。 昔日荣耀被接连失败冲刷,观众质疑他是否脱离时代。 《生还》的匆匆退场不仅是票房数字问题,更折射出导演与观众期望的脱节。 资本与艺术的关系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但这一次,失败毫无争议。

电影艺术的本质是共鸣还是资本? 当导演坚持自我却远离市场,谁该为失败买单? 读者们,你的看法是什么?

来源:小宝爱分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