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银幕上那个穿着粗布短褂、歪戴着毡帽,眼神里满是机灵劲儿的少年,举起木枪模仿八路军战士的模样时,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兵张嘎》,便以充满童真与热血的影像,将观众带回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白洋淀畔的英雄少年——观《小兵张嘎》有感
当银幕上那个穿着粗布短褂、歪戴着毡帽,眼神里满是机灵劲儿的少年,举起木枪模仿八路军战士的模样时,1963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小兵张嘎》,便以充满童真与热血的影像,将观众带回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这部改编自徐光耀同名小说的红色经典,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以“少年视角”讲述抗战故事,让“小兵张嘎”成为几代人心中最鲜活的英雄少年形象。历经六十余年时光,影片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中国儿童电影的里程碑,更用一个少年的成长轨迹,诠释了“爱国”与“勇敢”的真谛,让每一位观者在笑声与感动中,重温那段烽火岁月里的少年担当。
《小兵张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中期的冀中抗日根据地。1943年,侵华日军对冀中平原展开残酷的“扫荡”,白洋淀作为冀中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成为日军重点控制区域。日军在淀区周边修建炮楼、设置关卡,对百姓进行严密监视与掠夺,妄图切断八路军与群众的联系。彼时,白洋淀的八路军游击队依靠淀区复杂的水网地形,以“水上游击战”与日军周旋,保护群众、打击敌人。
影片的主人公张嘎,便是白洋淀边一个普通的少年——他的奶奶是一位支持八路军的进步群众,父亲曾是游击队队员,在战斗中失踪。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嘎子从小听着八路军的抗战故事长大,心中早已埋下了“打鬼子、保家乡”的种子。当奶奶为保护八路军侦察员老钟叔而被日军杀害后,嘎子的愤怒与悲痛转化为投身革命的决心,开启了他从“野孩子”到“小战士”的成长之路。
影片以“寻亲参军—历练成长—立功报国”为主线,细腻展现了嘎子的英雄历程。故事伊始,嘎子因奶奶牺牲、老钟叔被抓,一心想要找到八路军,为奶奶报仇、救出老钟叔。他带着奶奶留下的木枪,独自离开家乡,历经波折终于找到了八路军游击队,成为一名“小交通员”。
起初,嘎子身上还带着少年的顽劣:他偷偷藏起缴获的手枪不愿上交,因为好奇模仿战士抽烟被队长批评,甚至因急于立功而擅自行动,差点打乱游击队的作战计划。但在八路军战士的引导与实战的历练中,嘎子逐渐成长:他跟着侦察员罗金保学习侦察技巧,在集市上机智地躲过日军的盘问;他伪装成卖西瓜的小贩,协助游击队活捉了汉奸翻译官;在攻打日军炮楼的关键战斗中,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水下潜到炮楼底部,配合八路军战士炸开了炮楼的地基。最终,嘎子不仅成功救出了老钟叔,还缴获了敌人的手枪,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八路军小战士,实现了“打鬼子、当英雄”的愿望。
在这部影片中,嘎子的英雄形象并非“天生勇敢”,而是充满了“少年感”的真实——他既有孩子的调皮与倔强,又有面对敌人时的无畏与机智,这种“不完美的成长”让角色格外鲜活。嘎子的“勇敢”,带着少年特有的纯粹:当奶奶被日军威胁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冲出来保护奶奶;当老钟叔被押走时,他偷偷跟在日军身后,想要伺机救人,哪怕被敌人发现、险些丧命也不退缩。他的“机智”,又透着水乡少年的灵动:在被日军追赶时,他跳进白洋淀,利用芦苇荡与水网地形巧妙躲藏;在侦察日军炮楼时,他假装玩耍,悄悄记下敌人的布防情况,还故意打翻汉奸的西瓜,用孩子气的方式表达对敌人的憎恨。
更令人动容的是,嘎子的成长离不开身边人的引导。八路军连长石光荣耐心教导他“革命不是为了报仇,是为了所有老百姓”,让他明白战斗的意义;侦察员罗金保像哥哥一样,教他侦察技巧、纪律意识,告诉他“勇敢不是蛮干,要懂策略”;就连被他“捉弄”过的战士们,也从未因他的顽劣而放弃,而是用包容与鼓励,让他在犯错中学会担当。这些细节,让嘎子的成长轨迹真实可信,也让“英雄”的形象不再遥远——他不是天生的战士,而是在战火与关怀中,一步步从“想报仇的孩子”成长为“为人民战斗的小英雄”
从艺术价值与历史评价来看,《小兵张嘎》是中国红色电影“儿童视角叙事”的典范。影片打破了传统抗战片“成人主导”的模式,以嘎子的眼睛看战争、看革命,让残酷的抗战故事多了一份童真与温暖。在叙事手法上,影片采用“线性成长”结构,以嘎子的经历为线索,串联起“寻军”“侦察”“战斗”等情节,既展现了抗战的紧张,又穿插了嘎子的调皮趣事——比如他和小胖墩打赌、偷偷抽烟被抓等片段,让故事张弛有度,既适合成人观看,也能让儿童理解。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完全摒弃了“高大全”的英雄模板,嘎子的“缺点”反而成为角色的亮点:他会因赌气而耽误任务,会因骄傲而闯祸,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更像一个真实的少年,也让“成长”的主题更加深刻。此外,影片的镜头语言充满诗意,黑白影像下的白洋淀格外动人——波光粼粼的湖面、茂密的芦苇荡、穿梭的渔船,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成为“家乡”与“希望”的象征;而嘎子在淀上划船、在芦苇丛中奔跑的镜头,充满了生命力,让“少年与家乡”的情感纽带更加鲜明。影片的配乐也极具特色,轻快的旋律与紧张的战斗场景形成对比,既贴合少年的心境,又烘托了抗战的氛围。
从历史意义来看,《小兵张嘎》不仅是对一段抗战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深刻诠释了“全民抗战”的理念与“革命精神的传承”。影片清晰地展现了“英雄不分年龄”的真理——嘎子虽然只是个孩子,却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做贡献,他的故事证明,在民族危亡时刻,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老幼,都能成为抗击敌人的力量。同时,影片也传递了“革命精神代代传”的主题:嘎子的成长,离不开八路军战士的引导,而他的勇敢与担当,又激励着更多少年投身革命,这种“传承”正是中国抗战能够胜利的重要精神动力。此外,影片还展现了冀中军民的“鱼水情”——八路军保护群众,群众支持八路军,嘎子能多次化险为夷,离不开乡亲们的掩护与帮助,这种“军民一心”的精神,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重看《小兵张嘎》,其现实意义依旧强烈。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少年们不必再面对战火,但嘎子身上的“爱国精神”与“成长力量”,却从未过时。嘎子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为家乡、为百姓”的具体行动,这启示我们,爱国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家乡的环境、努力学习本领、在需要时挺身而出;嘎子的“成长”,告诉我们“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时依旧选择前进”,这激励着当代少年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勇于克服挫折、承担责任。
特别是对于今天的青少年而言,《小兵张嘎》是一本生动的“成长教科书”——它让孩子们明白,“英雄”不只是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也可以是像嘎子一样的普通人,只要心怀正义、勇于担当,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它更让孩子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嘎子、像嘎子的奶奶、像八路军战士一样的人用生命换来的,要珍惜当下,更要传承先辈的精神,为家乡与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白洋淀的水波依旧荡漾,小兵张嘎的故事依旧流传。《小兵张嘎》这部经典电影,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少年的成长之路,也照亮了民族的记忆。它让我们铭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勇敢”“担当”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更让我们相信,少年强则国强,每一代少年都能接过先辈的接力棒,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新时代的英雄故事。
来源:姚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