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记片作为的一种特殊的电影题材,主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传播意识形态为的基本理念。近些年随着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被广大群众所熟知,优秀的传记片也跟着纷涌而现。《柳青》可以说是近些年传记片中的一匹“黑马”
BY:Keyon
传记片作为的一种特殊的电影题材,主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传播意识形态为的基本理念。近些年随着无数杰出的历史人物被广大群众所熟知,优秀的传记片也跟着纷涌而现。《柳青》可以说是近些年传记片中的一匹“黑马”
典型的人物塑造
《柳青》通过许多的细节表达成功地把柳青塑造成一位为了创作出一部史诗巨作而不惜付出一切且愿意为之做出改变的英雄人物。柳青从最初在田地里观看农民劳动时,面对农民将重重的锄头砸向土地的瞬间,下意识地向后撤去的当到烧掉了曾经的手稿,剃掉了属于知识分子的头发,穿上了农民的装束,讲出了当地人的方言,住进了农村的破旧中宫寺,完美地融入 到村民的生活中体现出他从对新鲜的未知事物时的畏惧与胆怯到为了巨作而 放弃了过去的生活。他第一次以穿着背带裤、抽着香烟、坐在椅子上的知识 分子的形象找村民谈话,到后来和村民们一起圪蹴在一堆的谈话拉 近了他与村民的关系。正如电影《柳青》的导演田波在访谈中说的,“柳青原来是一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知识分子,在《中国青年报》报社里 面做主编。他又去过苏联,见过苏联的知识分子,过苏联的文艺工作者,他 们有交流,我看到当年他照片穿的呢子大衣,人家也是西装革履领带,但后 来他变成了一个农民的形象,他和关中那些老农在一块,你分辨不出来谁是 作家柳青,因为他已经和农民融为一体了。”事实上,柳青并没有被塑造成为一个生活在虚构世界里的完美人物,相 反,他是一个被历史所书写的真实人物。影片《柳青》并没有刻意地美化柳 青,而是从柳青的作家身份入手,真实地、平凡地描绘出柳青的内心世界, 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形象。
在与村民同吃同住的日子里,他不仅记录下他们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更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中体会着每一滴汗水的重量。当村里的老汉因粮食分配问题急得直跺脚时,他会放下手中的笔,蹲在磨盘旁耐心倾听,用刚学会的方言一遍遍解释政策;当年轻的互助组组长因缺乏经验而迷茫退缩时,他会带着自己种的蔬菜上门,以自己在写作中遇到的瓶颈为例,鼓励对方坚持下去。这种从书本走向泥土、从旁观变为参与的转变,让柳青的人物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真正扎根于生活土壤中的实践者。他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毁坏了村民的庄稼而彻夜难眠,也会因为看到合作社的粮食丰收而露出质朴的笑容,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既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情怀,又具备普通人的温度与共情能力的立体形象。
二、线性叙事中的精神聚焦
叙事结构是电影展现的方式,在传记电影中,相同的素材通过剪辑,运用不同的结构叙事能够灵活地展现不同的故事,传达导演独特的情感,获得受众的共鸣。而电影的叙事方式与文学作品的叙事方式相差无几,其目的都在于把 最好的内容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电影《柳青》以倒叙手法开头向观众展示了晚年的柳青带着女儿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土并将自己仅有的铜佩送给了自己的女儿,这体现出柳青为了自己的作品一生安贫乐道,直到晚年留送给子女的礼物也寥寥无几。随后便以常规 的线性叙事结构将1952年以后柳青辞去京城的工作以及之后为创作《创业史》 所经历的一生向观众呈现出来。影片叙事按照时间顺序合理地、有逻辑地展开 说明。影片并没有按照以往的传记片一样平铺直述地反映主人公的生平事迹,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柳青扎根农村的十四年里以及他的后半生并将其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的艰难历程,向大家展示出史诗巨作从萌芽到成长中柳青所经历、改变与作为。
而正是因为这种聚焦式的叙事处理,不仅避免了传记电影常见的“流水账”式叙事可能带来的节奏松散问题,还能让观众更深入地窥见柳青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轨迹。通过对这十四年农村生活的细致刻画,影片将柳青与黄土地的深厚联系、与农民群众的紧密互动以及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内心挣扎与思想蜕变,都以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上。观众得以看到,他如何放下身段,真正融入农村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汲取创作灵感;也能感受到他在面对创作瓶颈、外界质疑以及生活困境时,那份对文学事业的执着与坚守。这种叙事选择,使得柳青这一人物形象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真实个体,其为理想献身的精神也因此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让观众在跟随他的故事起伏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共鸣,深刻理解他为何能创作出《创业史》这样一部反映时代变迁和农民心声的经典之作。
此外电影采用线性叙事手法,细致地描述出将柳青为了创作、生活、理想和人民奔波的大半辈子,像是缓缓将柳青人生中的每一节点浮光掠影般展开,使观 众随着他的幸福感到满意,随着他的悲伤感到悲伤。
三,新时期主旋律价值的传递
主旋律影视作品作为传播国家主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重要载体,通过其艺术性的影视化表达,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 家理想层面上,为体现家国情怀和国家意志提供了立体、鲜活、生动的教 科书式育人价值。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保留原有主旋律电影基本特征的 基础上,根据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将主旋律电影的内涵挖掘出更多的发展 方向,表现出更为突出和独特的特点,如类型化趋向大众化,单一化趋向 多样化等方面,既保持了政治性,也保持了艺术性。
一方面,在政治性上,《柳青》的育人价值是显而易见且有现实意义 的。例如剧中廖部长与柳青面谈的环节,廖部长对柳青在创作上提出了写 不出长篇可以写短篇的要求,但柳青坚持初心,认为坚守长篇文学创作是 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文学和人民的负责任,这既体现了柳青“扎实刻苦、 富有耐心”的优秀品格;此外,柳青在与马葳的对话中认为“完整记录下 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不是不务正业,瞎编乱造才是不务正业”,又彰显了柳 青“踏实做人、实事求是”正直品质。在这一方面,《柳青》在政治意义 上具有较高的育人价值。
另一方面,在艺术性上,《柳青》又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优秀电影。以电影中柳青与农民的关系为例,柳青对农民们讲到:“众人拾柴火焰高,很快啊,这神禾原上就会有拖拉机耕地、收割,以后还会买化肥、农药!大家伙儿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柳青》借“柳青”之口,讲述 了当时“集体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合作化运动”的时代,对影片本身而言,这有助于推动影片叙事;对现实而言,则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集体化 时代”和其背后更加具有人文意义的“集体主义”思想,实现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拔高。影片在镜头语言的运用上也颇具匠心,大量采用写实主义的拍摄手法,将神禾原的田野风光、农民们劳作的场景细腻地呈现在银幕上,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比如在展现秋收场景时,金黄的麦田随着微风起伏,农民们挥舞着镰刀忙碌的身影与汗水交织,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不仅增强了影片的代入感,更从侧面烘托出集体劳动的热烈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电影在音乐创作上也与主题紧密契合,悠扬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在关键情节中响起,既深化了情感表达,又进一步凸显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综上所述《柳青》这部电影的每一幕都饱经风霜,处处都可以看到历史最真实的样子,也符合了主人公在影片中所说的:“造就一面中国革命的镜子,它折射着 历史的光影,它是中国黑暗时期探索史的缩影,它是后人应该捧在手心的方尖碑。”
来源:跑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