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恶意》:我们以为的‘惩恶扬善’,怎么就成了更大的恶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5:29 2

摘要:看完张小斐主演的《恶意》,我也憋了一肚子话想聊 —— 尤其是看到媒体人叶攀把护士李悦、母亲尤茜先后推上舆论风口,网友们凭着一鳞半爪的 “真相” 就群起抨击,最后反而酿成更大伤害。

看完张小斐主演的《恶意》,我也憋了一肚子话想聊 —— 尤其是看到媒体人叶攀把护士李悦、母亲尤茜先后推上舆论风口,网友们凭着一鳞半爪的 “真相” 就群起抨击,最后反而酿成更大伤害。

“一个片段的真相就造成一个真实的谎言”正是整个悲剧的发动机。

媒体追求“效率”而非“真实”:媒体人叶攀需要的是爆点、是流量、是能快速吸引眼球的“故事”,而不是缓慢、复杂且可能毫无戏剧性的“真相”。于是,她主动或被动地裁剪事实,将一个复杂的悲剧,简化为“恶毒护士谋杀病患”或“虚假母亲怀孕杀女”这样的爽文剧本。大众需要“情绪”而非“事实”:大众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他们并不关心真相的全貌,他们需要一个目标来承载自己的正义感、同情心和无处发泄的情绪。电影中的护士李悦和母亲尤茜,就成了这种情绪宣泄的完美容器。网络的“放大”与“腐蚀”效应:网络就像一台巨大的谣言放大器和道德腐蚀机。它能让一个片段的“真相”在瞬间演变成摧毁一切的海啸,正如电影台词所言:“被网络放大镜检验过后,没有谁是一尘不染的。” 在全民侦探式的审视下,任何人的生活都会被挖出看似“不完美”的瑕疵,这些瑕疵旋即成为“定罪”的证据。

《天幕红尘》中“众生是起哄的、群动的,是羊”的论断,是对此现象最冷酷也最准确的哲学总结。

我们并非天生邪恶:大多数参与网络围观的网友,起初都怀揣着朴素的“善”意,想要“抨击恶”、“守护正义”。但我们极易被驱使:正因为这种“无明”(即不明白真相全貌,也不明白自己行为的所有后果),我们极易被片面的信息、煽动性的言论所引导,变成“被驱赶的羊群”,浩浩荡荡地去“踏死”那个被标记出来的“异类”。责任的消散:个体的责任在群体中被无限稀释。“大家都在骂”、“那么多人都这么说”,这种想法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恶意无足轻重,最终汇聚成能吞噬一切的洪水。

我觉得这种 “以善为名的伤害”,比明目张胆的恶意更让人难受 —— 因为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做对的事,却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 “恶意” 的帮凶。

面对这样的困境,“说之前多想想,再多想想”是唯一也是最高级的应对策略。这看似简单,实则是从“羊”的群体意识迈向“人”的独立意识的关键一步。

克制发言的冲动:在情绪最激烈、最想“站队”和“审判”时,强行让自己暂停。记住 “让子弹飞一会儿”警惕情绪的煽动:当一篇文章或一个视频主要是在激发你的愤怒、同情或恐惧,而非提供扎实的证据和逻辑时,就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承认自己的无知:对自己不了解的全貌,保持谦卑和沉默。“不知全貌,不予置评”,这并非冷漠,而是更高的道德。审视信息的来源:问自己:这个消息是谁发布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是只听到了单一信源的说法?

在这个人人都能说话的时代,“说话” 确实变得容易了,但 “好好说话” 却越来越难。我觉得我们能做的,真的就是 “说以前多想想,再多想想”

结论:

《恶意》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每一个身处网络时代的人都照见自己——我们是否也曾是那“羊群”中的一员?

《恶意》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在讲一个 “坠楼案”,不如说是在给我们提个醒:网络自由不是 “随意说话” 的权利,而是 “谨慎说话” 的责任。

多一点耐心去了解真相,多一点同理心去体谅他人,别让我们的 “善意”,最后变成了电影名字里的 “恶意”。

真正的善良,不是在情绪的驱动下作恶,而是在理性的指引下保持克制与敬畏。当我们不再急于发言,我们或许才真正开始懂得“说话的意义”。

来源:小鹏画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