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全年档期版图里,暑期档不是普通的“票房窗口”,凭借最长的档期、类型丰富的影片供给与广泛的受众覆盖,已然成为观察市场动态与趋势的重要样本。整整三个月的周期,让不同题材的电影得以跳出“短期票房战”的局限,依靠观众口碑的发酵逐步打开市场;而其核心受众
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全年档期版图里,暑期档不是普通的“票房窗口”,凭借最长的档期、类型丰富的影片供给与广泛的受众覆盖,已然成为观察市场动态与趋势的重要样本。整整三个月的周期,让不同题材的电影得以跳出“短期票房战”的局限,依靠观众口碑的发酵逐步打开市场;而其核心受众以学生群体与年轻观众为主,也精准指向了未来电影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回望刚过去的2025年暑期档,电影行业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提振——119.66亿元的票房成绩,虽较2023年的历史纪录仍有近百亿元差距,却已是行业在困境中奋力突围的重要信号。要知道,此前电影行业先后经历了2024年“票房退回十年前”的惨淡困境,2025年上半年又陷入仅靠《哪吒2》独力支撑、整体市场“失温”的低谷,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暑期档的表现更像是一次打破持续低迷态势的强力拉升,为沉寂已久的行业注入了关键活力。
比票房数字更值得欢呼的,是此次暑期档背后呈现的“双向救赎”。过去一段时间,电影人常陷入“自说自话”的创作迷局,作品与观众需求脱节,导致市场反馈疲软;而观众也在一次次观影期待落空的叠加中,逐渐对影院观影失去热情。但这个暑期档,局面终于被打破:电影人主动跳出创作舒适区,放下固化思维,真正读懂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期待;观众也挣脱了“失望积累”的惯性,重新走进影院,在黑暗中与光影重逢,用购票行为表达了对好电影的认可与支持。这种电影人与观众的重新联结,正是行业回暖最坚实的基础。
更具标志性的是,2025年暑期档以清晰的市场反馈,为行业画下了一条“破与立”的红线。一方面,今年暑期档有七部影片豆瓣评分突破8分,创下近十年同期最佳成绩,印证了优质内容对市场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明星拼盘”难成票房灵药、议题杂糅难掩内容空洞等现象,也让陈旧创作套路的失效暴露无遗。
这场破立并举的蜕变,并非偶然的市场波动,而是中国电影行业在困境中自救、主动回归内容本质的应有之义。它不仅证明了优质内容始终是电影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更预示着行业正从低谷中走出,朝着更健康、更贴合观众需求的方向重新出发。
破的是“流量迷信”,立的是“内容为王”
曾几何时,电影圈一度被“明星至上”的荒诞逻辑裹挟。大制作堆砌一线“卡司”,预告片满是明星特写,哪怕连个完整故事都讲不明白,竟也能轻松收割票房。但2025年暑期档彻底打破了这一怪象,一百多部影片既提供了多样化的观影选择,更让观众“用脚投票”:几部顶着“全明星阵容”的影片因内容空洞成绩惨淡,而《长安的荔枝》《浪浪山小妖怪》等不靠流量明星、深耕内容的作品却口碑票房双爆。
《长安的荔枝》没有流量光环,却凭着对“一骑红尘妃子笑”背后的细腻解构,让李善德的“职场困境”照进现实,观众在他运送荔枝的奔波里,读懂了小人物的坚韧与无奈。《浪浪山小妖怪》没有明星配音造势,却用可爱的手绘形象、接地气的“打工人梗”,把小猪妖的迷茫与成长讲得鲜活生动,不少观众直呼“在小妖身上看到了自己”。
放在几年前,明星的“脸”可轻松撬动票房,粉丝“氪金”能撑起影片基本盘,但当下观众进影院,早已跳出这样的消费逻辑,他们追寻的是沉浸其中的故事、触动内心的情感、照见自己的共鸣。从为“星光”埋单到为故事驻足的需求转向,宣告了“明星万能论”的破产。这并不是对明星价值的否定,而是对流量绑架创作的纠偏。当电影人不再把明星当作票房万金油,而是把精力从凑卡司转向磨剧本、从博眼球聚焦立人物,作品才能真正积攒打动人心的底气。这个暑期档最亮眼的突破,就是让内容为王不再是纸上谈兵,让电影创作重新回归以故事为核心。
破的是“议题悬浮”,立的是“扎根现实”
比“流量迷信”更隐蔽的套路,是社会议题堆砌,把职场焦虑、性别对立、家庭矛盾等热点简单拼接,既无深入思考,也无真实表达,最终沦为“隔靴搔痒”的伪现实作品,看似贴近生活,实则离观众甚远。
而2025年暑期档的优秀作品,给出了“如何讲好现实”的答案。《捕风捉影》以基层民警的日常为切口,讲的是“追凶”,却不止于追凶,剖开了小人物在职责与生活间的拉扯,也藏着对“正义是否有温度”的细腻叩问。《戏台》聚焦上世纪戏班的生存困境,没有刻意渲染“乱世苦难”的焦虑,而是用戏台上的唱念做打、戏台下的人情冷暖,勾勒出传统文化与时代变迁的碰撞,唤起观众对老时光的温情与共鸣。可见好的现实题材,不是“喊口号”“蹭热点”的功利之作,而是从生活肌理中提炼真实情感,让观众在故事里感知生活的重量与温度。
相反,一些影片仍在走“捷径”,以简单粗暴捆绑社会话题、堆砌戏剧化冲突来制造噱头,不仅未能引起共鸣,反而因满是功利算计的“议题拼凑”,让观众看得尴尬又疏离。这些影片的票房遇冷早已说明,观众需要的不是议题的“符号化呈现”,而是能真正映照现实、引发思考的扎实叙事。“议题堆砌”的失灵,也撕开了创作的浮躁底色。唯有放下蹭热度的投机心态,真正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才能让现实题材回归接地气的本真,才能让观众重新相信电影与时代同频、个体悲欢的联结。
破立之后,更要守住“创作初心”
暑期档交出的亮眼答卷,是中国电影市场活力的一次集中显现,更是行业历经调整后“拨乱反正”的全新起点。让这场“先破后立”的变革真正落地、释放长效价值,电影人仍需牢牢守住三样东西:对创作的敬畏心、对观众的同理心、对时代的敏感度。
对创作的敬畏心,是拒绝“快餐式”生产,愿意为一个剧本打磨数年,为一个细节反复推敲。对观众的同理心,是放下“教育者”的姿态,站在观众的视角思考“他们想看什么”“什么能打动他们”。对时代的敏感度,是既能捕捉社会情绪,又能给出有深度的回应,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跟风。电影人把观众放在心上,把创作抓在手上,自然会收获市场的正向反馈。中国电影不缺市场,缺的是尊重市场、尊重创作的初心。
从“双向困惑”到“双向奔赴”,这个暑期档破的是僵化的套路,立的是创作的根本;丢的是投机的心态,捡的是观众的信任。未来,当电影人不再追逐虚幻的流量,而是扎根在那些能让人笑、让人哭、让人记住的故事里,拥抱真实可感的现实,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走出迷茫,迎来更长久的春天。而“电影该有的样子”,也会在这样的坚守里,慢慢清晰、慢慢归来。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孔德淇
责编 辛省志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