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时间9月7日凌晨,中国电影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在电影《日掛中天》中克制而充满张力的表演,荣获2025年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秋菊打官司》(1992年)、叶德娴《桃姐》(2011年)之后第三位捧起沃尔皮奖杯的中国女
北京时间9月7日凌晨,中国电影界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演员辛芷蕾凭借在电影《日掛中天》中克制而充满张力的表演,荣获2025年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继巩俐《秋菊打官司》(1992年)、叶德娴《桃姐》(2011年)之后第三位捧起沃尔皮奖杯的中国女演员。此消息也迅速霸榜热搜第一。
本文介绍一下电影《日挂中天》和辛芷蕾在影片中的出彩表现。
《日挂中天》由华语导演蔡尚君执导(其代表作《人山人海》曾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张颂文、辛芷蕾、冯绍峰领衔主演,是一部聚焦 “中年情感与人生遗憾” 的文艺片。影片片名源自粤剧《紫钗记》中的唱词 “日挂中天格外红”,寓意 “经历磨难后,终将迎来温暖与和解”。
故事发生在南方一座临江小城,辛芷蕾饰演的 “美云” 是一家老茶馆的老板娘,性格沉静内敛,独自抚养着年幼的女儿。多年前,她与恋人 “葆树”(张颂文饰)因 “现实压力” 和 “一场误会” 分手,葆树远走他乡。数年后,葆树因故回到小城,两人在茶馆重逢。随着日常的相处(一起修补茶馆的老桌椅、在江边散步、聊起过去的琐事),那些被刻意尘封的 “过往” 逐渐被揭开:当年的分手并非 “不爱”,而是葆树因 “家庭变故” 不愿拖累美云,而美云则误以为葆树 “为了前途抛弃自己”。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葆树再次选择 “诀别”,美云陷入了 “绝望与自我怀疑”。然而,影片的结局并非 “悲剧”—— 在一个清晨,美云在茶馆门口发现了葆树留下的 “修补好的茶杯”,她循着线索找到葆树,两人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在晨光中相拥而泣,过往的遗憾与怨恨,在这一刻化为 “释然与原谅”。
影片没有 “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 “生活化的细节” 和“舒缓的节奏” 勾勒出中年人的情感困境。影片中大量运用 “自然意象” 隐喻人物心境:茶馆外四季流转的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美云常泡的 “老白茶”,入口微苦却余韵悠长,暗合她 “苦涩却坚韧” 的人生;而贯穿全片的 “修补” 意象 —— 从修补茶馆桌椅到修补破碎的茶杯,更是 “修复情感裂痕” 的直接隐喻。
冯绍峰饰演的 “阿明” 是推动剧情的关键配角,他作为葆树的好友,知晓当年分手的部分真相,却因 “怕伤害美云” 而选择沉默,成为两人之间 “无形的隔阂”。影片通过 “三人同框时的微妙氛围”—— 美云与葆树的欲言又止,阿明的局促不安,将 “成年人世界的无奈与顾虑” 展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传统情感片的 “强冲突”,《日挂中天》更像一首 “影像诗”,用细腻的生活片段,让观众在 “平静中感受到情感的重量”,正如导演蔡尚君所说:“这部电影想讲的,是每个人生命里都有的‘未完成’,以及与自己、与过去和解的勇气。”
若说《日挂中天》的故事是 “以静制动”,辛芷蕾饰演的 “美云” 则是整部影片的 “情感核心”。这个角色没有 “大开大合的情绪爆发”,更多是 “藏在细节里的隐忍与挣扎”,而辛芷蕾凭借 “教科书级别的细腻表演”,将 “克制” 与 “张力” 完美融合,让评委给出 “她的表演让每一个沉默的瞬间都充满力量” 的高度评价。
(1)“眼神戏”:藏在平静下的情感暗流
美云的 “复杂心境” 几乎全靠 “眼神” 传递。重逢初期,葆树走进茶馆时,美云正低头擦拭茶杯,听到熟悉的声音后,她的动作瞬间停滞,抬头时眼神里先是 “错愕”,随即转为 “刻意的冷淡”—— 眼皮微微垂下,目光落在茶杯上,仿佛在说 “你与我无关”,但眼底一闪而过的 “颤抖”,却暴露了她未放下的过往。这种 “表面波澜不惊,内里翻江倒海” 的眼神处理,让观众瞬间读懂角色的 “伪装”。
而在得知当年分手真相的那场戏中,辛芷蕾的 “眼神转变” 更是 “封神时刻”。葆树哽咽着说出 “当年我爸重病,我怕拖累你” 时,美云先是瞪大双眼,眼神里充满 “震惊与不敢置信”,随后泪水慢慢涌上眼眶,却始终没有落下,眼神从 “愤怒”(怨他当年不告而别)到 “心疼”(怜他当年的无助),再到 “释然”(终于解开多年的心结),短短几十秒内,多种情绪在眼神中层层递进,无需一句台词,便将 “积压多年的委屈与爱恨” 倾泻而出。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在颁奖时特别提到:“美云得知真相时的眼神,让我看到了一个演员对‘情感层次’的极致把控。”
(2)“肢体语言”:用细节传递 “克制的痛苦”
辛芷蕾为美云设计了许多 “标志性的肢体动作”,每一个都暗含角色的 “内心状态”。比如她习惯 “双手交握放在身前”,尤其是在与葆树相处时,这个动作既是 “保持距离的防备”,也是 “压抑情绪的自我约束”;而当葆树再次提出 “离开” 时,她下意识地 “攥紧了衣角”,手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身体微微颤抖,却始终站得笔直,这种 “想挽留却故作坚强” 的肢体表达,比 “痛哭流涕” 更让人心疼。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修补茶杯” 的戏份:美云发现葆树留下的、被自己当年摔碎的茶杯已被修补好,她拿起茶杯,指尖轻轻抚摸着裂痕处的金漆(采用 “金缮” 工艺,寓意 “残缺也是一种美”),先是缓慢地摩挲,随后动作逐渐加快,呼吸也变得急促,最后将茶杯紧紧抱在胸前,肩膀微微耸动,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这段 “无台词、无夸张表情” 的戏份,通过 “指尖的力度”“呼吸的节奏”“肩膀的弧度” 等细节,将美云 “失而复得的感动” 与 “对过往的释怀” 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影片 “最戳心” 的名场面之一。
(3)“生活化表演”:让角色 “落地生根”
为贴近 “茶馆老板娘” 的身份,辛芷蕾在开拍前特意前往南方小城的老茶馆 “体验生活”,学习煮茶、泡茶、招呼客人的细节,甚至能熟练地根据客人的口味调整茶叶用量与水温。这些 “生活积累” 让她的表演充满 “烟火气”:给客人倒茶时,手腕转动的角度恰到好处,既不会洒出茶水,又带着 “老掌柜” 的熟练;擦拭桌椅时,会下意识地先擦角落的缝隙,动作自然得仿佛 “已经做了十年”。
这种 “生活化” 还体现在 “情感表达的真实性” 上。比如美云与女儿相处时,会用 “带着南方口音的温柔语气” 叮嘱孩子,眼神里满是 “母亲的柔软”;而独自面对空荡的茶馆时,她会坐在窗边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眼神空洞,将 “中年单亲妈妈的孤独” 藏在 “日常的琐碎” 里。导演蔡尚君曾在采访中说:“辛芷蕾完全‘住进’了美云的身体里,她的表演没有一丝‘演’的痕迹,仿佛美云就是真实存在的人。”
(4)“声音控制”:用 “语调的细微变化” 塑造角色
美云的台词不多,且大多 “语速缓慢、语调平缓”,但辛芷蕾通过 “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让每一句台词都 “暗藏深意”。比如重逢时,葆树问她 “这些年过得好吗”,她回答 “挺好的”,声音轻飘飘的,带着 “刻意的疏离”;而在结局相拥时,她只说了一句 “回来就好”,声音沙哑却温暖,带着 “放下一切的释然”。
最具代表性的是两人争吵的戏份:当美云误以为葆树 “当年是为了前途抛弃自己” 时,她的声音先是 “压抑的低沉”,随后逐渐升高,却始终没有 “歇斯底里的嘶吼”,而是带着 “颤抖的哭腔”,每一个字都像 “带着刺”,却又透着 “委屈与不甘”。这种 “克制的愤怒” 比 “激烈的争吵” 更具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 “一个女人被辜负后的隐忍与痛苦”。
来源:随言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