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大家以为“天价片酬”只是国内流量明星的专利,可看到基努·里维斯一部《黑客帝国2》就卷走2亿美元,才发现好莱坞的“分成游戏”才是真正的天花板——这数字足够拍两部《流浪地球2》还绰绰有余。
原来大家以为“天价片酬”只是国内流量明星的专利,可看到基努·里维斯一部《黑客帝国2》就卷走2亿美元,才发现好莱坞的“分成游戏”才是真正的天花板——这数字足够拍两部《流浪地球2》还绰绰有余。
先把镜头拉回2003年。
《黑客帝国2》全球票房7.4亿美元,基努拿的不是死工资,而是“底薪+后端”的老派玩法:1500万现金只是开胃菜,15%的全球票房分成才是主菜。
更狠的是,他连DVD和电视版权都咬下一口,这才把账面数字推到了2亿。
换句话说,观众每买一张票,他都要抽走一张大钞。
布鲁斯·威利斯紧随其后,却用了另一套算法。
《第六感》成本仅4000万,全球狂揽6.7亿,他签的是“毛利分成”——不是利润,是票房毛利。
这意味着不管片方赚没赚,他都要先切17%的蛋糕。
通胀后2.1亿到手,直接把导演奈特·沙马兰看傻眼:原来电影还没拍完,主演已经财务自由。
汤姆·克鲁斯在《壮志凌云2》的操作更鸡贼。
1300万底薪看似“降级”,但派拉蒙把流媒体、航空版权、衍生品全算进分成池。
结果电影还没下映,阿汤哥已经靠周边模型和联名墨镜提前锁定1.48亿。
好莱坞现在流行一句话:“别和克鲁斯谈片酬,他谈的是生态。”
威尔·史密斯则吃了“续集红利”的亏。
《黑衣人3》给他2000万+10%分成,但索尼把前作DVD收入也算进分成基数,等于他躺赚老片钱。
这招后来被漫威学去,唐尼在《钢铁侠3》直接拿9800万,靠的就是“系列总利润”的霸王条款。
观众以为看的是超级英雄,其实是资本在发年终奖。
最心酸的是德普。
《爱丽丝梦游仙境》里他戏份不如爱丽丝,却靠“全球票房+DVD+主题公园分成”卷走6800万。
后来迪士尼发现,游客买一顶疯帽子周边,德普要抽成5%,干脆把角色雪藏。
原来“非主角”也能分钱,只要合同写得好。
桑德拉·布洛克在《地心引力》更绝。
她先拿2000万底薪,再要15%“首周票房分成”——不是总票房,是首周。
因为好莱坞定律:首周冲得越高,后续跌幅越小。
结果她赌对了,首周5500万直接变现800万,通胀后9160万到手。
女演员终于不用靠哭戏涨价,靠数学就行。
这些天文数字背后,是合同里密密麻麻的“定义条款”。
比如“全球票房”是否包含中国?
DVD分成按零售价还是批发价?
连“通货膨胀调整”都有三种算法。
普通观众只看到明星风光,其实律师才是隐形主角。
当然,也有翻车案例。
阿汤哥早年拍《甜心先生》时不懂分成,只拿固定片酬,结果电影大卖他亏到哭。
后来他学精了,每部片都带私人会计进场。
好莱坞的潜规则:不盯紧合同,再红的脸也换不到钱。
现在回头看,这份榜单真正的赢家不是演员,是懂得“把票房变资产”的经纪人。
他们像拆分披萨一样拆分每一分钱,连预告片贴片广告都不放过。
下次再听到“某明星降薪出演”,别急着感动,可能只是把现金换成了更肥的后端。
毕竟,在好莱坞,数字不会说谎,但合同会。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