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吉尔莫·德尔·托罗站出来,把《科学怪人》塞进Netflix的片单,还点名要去威尼斯首映——这才像把一把锈钥匙,重新插进老锁孔里,咔哒一声,门缝开了。
“怪物”这个词,最近被用得有点滥。
热搜里随便点进去,都是“人设崩塌”“塌房现场”。
可真正的怪物,反而没人敢拍。
直到吉尔莫·德尔·托罗站出来,把《科学怪人》塞进Netflix的片单,还点名要去威尼斯首映——这才像把一把锈钥匙,重新插进老锁孔里,咔哒一声,门缝开了。
先说句大实话:
德尔·托罗拍怪物,从来不是吓唬你。
他拍的是“被当成怪物的人”。
《潘神的迷宫》里那只吃孩子的苍白怪物,最后输给了一个小女孩的童话;《水形物语》的鱼人,干脆谈起了恋爱。
这回轮到弗兰肯斯坦的造物,估计也不会只是青面獠牙地追人跑。
预告还没出,豆瓣小组已经有人赌:
“这回怪物第一句台词,八成是‘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
Netflix的算盘打得响。
他们缺的不是流量,是“体面”。
一部能在威尼斯走红毯、又能让会员熬夜刷的片子,等于同时拿下影评人和外卖小哥,一举两得。
德尔·托罗也乐得清闲:预算给够,剪辑权在手,连怪物皮肤纹理都能用真丝绸+硅胶翻模,而不是廉价CG。
上一次他拿到这种自由度,还是十年前《环太平洋》的机甲,可惜票房被中国市场救了,口碑却两头不靠。
这回干脆跳过院线,直接进客厅,反倒没人骂他“文艺片导演拍商业片水土不服”。
演员名单还没官宣,但小道消息已经飞。
有人说“卷福”在谈,有人说“高司令”想演科学家。
最离谱的一版:德尔·托罗亲自上阵演怪物,理由是“没人比我更懂孤独”。
不管真假,至少说明一点——这次选角不看脸,看“丧感”。
毕竟怪物那张缝起来的脸,需要的是眼神里有深渊的人。
技术层面倒不用太担心。
德尔·罗的团队连吸血鬼的指甲盖都能做出三层包浆,弗兰肯斯坦的缝线只会更变态。
真正悬的是故事:
玛丽·雪莱的原著写于1818年,核心一句话——“人类扮演上帝,终被反噬”。
200多年过去,AI、基因编辑、人造子宫……我们离“造人”越来越近,恐惧却越来越轻。
德尔·托罗要是还按老路子拍“科学狂人遭天谴”,观众只会打个哈欠。
所以他才说要做“暗黑童话”。
童话不是幼稚,是把血淋淋的伤口,包进一个能讲给小孩听的隐喻里。
就像《潘神的迷宫》,法西斯军官的暴行,最后化作一只吃小孩的怪物——孩子看懂了恐惧,大人看见了历史。
风险当然有。
Netflix的算法喜欢“十分钟一个小高潮”,德尔·托罗却偏爱慢炖。
万一前三十分钟全是雾蒙蒙的哥特布景,观众可能直接右上角点“倍速”。
但换个角度想:
流媒体时代,第一次有人敢用2.5小时讲一个怪物如何学会恨,又如何学会原谅。
光是这份耐心,就值一张电影票——哦不,值一个月会员。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细节。
德尔·托罗的书房里,摆着一尊1931年《科学怪人》的石膏怪物像,脖子上的螺栓早被摸得发亮。
他说过:“每次写剧本卡住,我就盯着它看,想象它如果会说话,第一句会骂我什么。
”
也许2025年威尼斯首映那天,怪物真的开口了。
骂的不是科学家,是屏幕外的我们——
“你们用点赞定义善良,用取关宣判死刑,到底谁才是怪物?
”
到时候记得开弹幕。
想看看多少人,会假装没听懂。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