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带来的中式太空美学思想及文化创造力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10:14 3

摘要:在中国空间站实景拍摄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近期上映,太空电影是科幻电影的子类型,它基于科学设定与人类对宇宙最大的幻想构建了一个异世界,以此来探讨这些科学设定对个人、社会或人类整体的影响。

张 冲

《流浪地球》


在中国空间站实景拍摄的太空电影《窗外是蓝星》近期上映,太空电影是科幻电影的子类型,它基于科学设定与人类对宇宙最大的幻想构建了一个异世界,以此来探讨这些科学设定对个人、社会或人类整体的影响。

中国科幻电影的考察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但因彼时电影拷贝或已损毁或遗失,这就给中国首部科幻电影的确定带来了一定难度。早期电影如《隐身衣》(1925)和《六十年后上海滩》(1938)都带有一定的科幻元素。

《珊瑚岛上的死光》(1980)被认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科幻电影。黄建新的《错位》(1986)是一部带有先锋实验特征的黑色幽默科幻电影,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批判,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儿童科幻电影《霹雳贝贝》(1988)。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还拍摄了生态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1990)、儿童科幻喜剧电影《火星没事》(2009)、科幻动作电影《未来警察》(2010)、《机器之血》(2017)、科幻战争电影《上海堡垒》(2019)以及机甲科幻电影《明日战记》(2022)等,这些科幻电影杂糅了其他类型电影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科幻电影或太空电影做了一定的铺垫和酝酿。

2019年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可以说正式拉开了中国科幻电影之太空电影的序幕,其成绩斐然的票房收入也引发了电影产业开发太空IP潮,如“太空+喜剧”的《疯狂的外星人》(2019)、“太空+人文”的《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太空+儿童”的《外太空的莫扎特》(2022)、“太空+动画+儿童”的《飞向月球》(2023),以及中国式太空歌剧《独行月球》(2022)等。2023年上映的刘慈欣监制的《流浪地球2》使得中国太空电影终于进入“大国视野”与“世界认知”的范畴,影片杂糅了“太空+伦理+哲思”,尤其是对某些哲学理念的使用,使其品质更胜一筹。电影中设置的科技伦理问题、“移山计划”、笃定“德信”、老子及赫拉克利特的“一元论”连同如何向死而生等都体现了较高的认知水平,是难得的太空电影佳作。在对从古至今、从东到西的文化之从容运用中,其深邃的认知体现了大国情怀的自信与自然。

中国人自古就对太空遨游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创世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嫦娥携玉兔奔月、敦煌壁画上的飞天以及腾云驾雾的孙悟空都与太空遨游相关。而今天我们在《窗外是蓝星》的银幕上看到的不是虚构出来的神话或故事,而是中国空间站“飞翔的航天员”的真实影像记录。太空电影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国内近些年的太空电影,如《流浪地球》系列、《疯狂的外星人》《宇宙探索编辑部》及《独行月球》等都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与票房收入。当代人在“世界是平的”情状下,更期待看到陌生的有起伏的“不平”的奇观,只要科幻电影类型化叙事稳妥、制作精良,就会吸引大量观众,同时也会对中国电影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中国科幻电影已经在面对人类未来何去何从的宏大问题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已有之的“仁”“和”及“道”的价值观及宏阔思想,彰显当代中国的国际形象、实力与政治立场。(作者是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来源:枢密院十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