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9年,广西的文艺工作者自编自演了山歌剧《歌仙刘三姐》,引发“刘三姐热”。来此采风的词作家乔羽与长影导演苏里看了相关戏剧后,认为题材不错,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也决定将其搬上银幕。乔羽12天写出电影文学剧本,苏里很快编写完分场镜头,随后邀请雷振邦加盟作曲。
老电影《刘三姐》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摄制的新中国第一部彩色风光音乐故事片 。
1959年,广西的文艺工作者自编自演了山歌剧《歌仙刘三姐》,引发“刘三姐热”。来此采风的词作家乔羽与长影导演苏里看了相关戏剧后,认为题材不错,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也决定将其搬上银幕。乔羽12天写出电影文学剧本,苏里很快编写完分场镜头,随后邀请雷振邦加盟作曲。
导演苏里坚持用广西本土演员扮演刘三姐,在面试多位演员无果后,想起了桂林戏剧学校原本准备扮演小舟妹的黄婉秋。黄婉秋试镜“绣绣球”和“三姐骂财主”两段戏时表现出色,最终获得了扮演刘三姐的机会。
电影表演对戏曲出身的黄婉秋来说是挑战,刚开始她表演带有戏曲痕迹,动作、神态都过于拘谨 。苏里导演耐心指导,逐场逐段讲解并亲身示范 。此外,电影按场景而非故事顺序拍摄,黄婉秋起初很不适应,后来她逐渐放开,表演效果越来越好 。同时,剧组拍摄条件艰苦,演员们吃不饱,且南方夏天酷热、蚊虫多,来自东北的工作人员很不适应 。刘三姐有很多船上唱歌的戏,剧组人员便下河拉船、推船,保证拍摄平稳。
拍摄期间,导演苏里为扶差点滑倒的工作人员被开水烫伤,医生要求休养一个月,但他担心浪费人力财力,很快出院,躺在担架上指导拍戏。
影片结局是开放性的,在刘三姐唱着“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的歌声中结束。这是编剧乔羽的主意,他认为这种结尾余音缭绕,更具韵味。
《刘三姐》上映后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影片,还获得了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多项奖项 。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