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个科幻迷、太空迷,知道有《窗外是蓝星》这部电影后就一直很期待。终于有一部中国电影,画面不是特效绿幕,不是建模渲染,而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用8K摄影机亲手拍下的。
作为一个科幻迷、太空迷,知道有《窗外是蓝星》这部电影后就一直很期待。终于有一部中国电影,画面不是特效绿幕,不是建模渲染,而是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这三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用8K摄影机亲手拍下的。
这代表着我们能在大银幕上,直观沉浸地感受太空生活。引擎点火的轰鸣过后,一颗蓝色的星球出现了……也许有观众可能会想,这不过是一部纪录片吧?但实际上它的份量远不止于此。
一、这是“电影”,而不仅是“录像”
如果说传统纪录片是在地上拍太空、介绍星球,那么《窗外是蓝星》就是在天上拍地球、拍任务日常、情感体验——而且拍得自然而然。航天员们的拍摄不带有什么复杂的技巧,但他们在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本身就是奇观。无需剧本、也不用刻意安排冲突,故事本身就已足够精彩。
故事的主线轻巧得像首童谣,王亚平的女儿想要航天员妈妈“摘星”,天真的愿望串联起整趟6个月的太空旅程。宏大的叙事,起点的切入反而是非常柔软的。影片既刻画出深邃的宇宙,也描绘温馨的日常生活。
而真正让这些素材成为“电影”的,是它的视角和节奏。上太空后的第一个镜头,就足以震撼人心,舷窗外的地球无比真实,这种实拍不是好莱坞大片里的电脑合成影像所能比的。这些画面之所以成立,也是因为100%的在场真实性。
换句话说:这是只有他们能拍出来的东西。
二、当我们注视太空时,我们到底在看什么?
你可能会预期在电影里看到浩瀚的宇宙、精密的技术、无私奉献的航天员——这些都有,但《窗外是蓝星》还给出了更多意料之外的东西。
电影没有刻意塑造英雄形象,反而拍出了许多“人”的瞬间:比如三人在太空过年吃鲅鱼饺子、穿新衣、写春联,在太空里红红火火过春节。比如出舱航天员工作结束之后,三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还有王亚平给孩子们上课,讲太空中的各种现象,给孩子们埋下航天梦的种子……
这些细节让航天员不再是新闻里遥不可及的榜样,而是也会想家、也会开玩笑、也会在繁忙工作间隙努力完成拍摄任务的普通人。
三、去摘星星的妈妈,透过她的眼睛,数十亿女性看向窗外
《窗外是蓝星》最动人的地方,是从“摘星的妈妈”王亚平的女性视角出发。她把女儿的照片贴在舱壁,给女儿留下语音家书,这是一份从太空中带来的礼物——
“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从没有分别过这么长时间,但我知道你总有一天会懂妈妈的工作。我们人类终有一天会离开地球,就像你有一天会去独立生活,这两件事都需要勇气。现在妈妈告诉你,只要你抬头看漫天的繁星,其中有颗最亮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我会从你的目光中飞过,妈妈会变成一颗星星陪伴着你。”
在片中这段平静的叙述里,是她身为母亲、同时身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无限的笃定。世界航天史上,已有数十位女性执行过太空飞行任务。要知道,女性航天员要以加倍的付出,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当你看向窗外,看到浩瀚星辰和地球,别忘了,数十亿女性也透过你的目光看向窗外,包括我。”美国的前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曾向王亚平送上这句话。而她也不负众望,带来独有的细腻与坚韧。在遥远的星河凝望地球,是最亮的星星,也是女性展望星辰大海的眼睛。
数十亿女性,借着她们的目光、她们的力量,看向太空,认识世界。
四、为什么值得去看这样一部“中国电影”?
当镜头掠过地球的每寸土地,蓝色的海洋裹着白色云层,晨昏线缓缓推移,从喜马拉雅、安第斯山脉到广阔的沙漠。从太空看不到国界线,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家园。
在AI可以生成任何虚拟影像的时代,为什么实拍依旧重要?因为真实有一种无法被模拟的份量。《窗外是蓝星》的份量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中国航天人真的做到了——不仅飞上了天,还能在天上从容地展开日常工作、生活6个月的时间,甚至把这一切变成能让人在电影院里共享的体验。
走出影院,也许不会记得多少具体的技术细节,但绝对会记得蓝色星球带来的震撼,中国航天带来的自豪。
从1970年启动载人航天相关探索研究,到2003年神州五号完成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再到2008年神州七号完成首次出舱活动,2022年神州十三号完成驻留6个月的任务,2024-25年神州十九、二十号航天员相继进驻空间站——从仰望星空到漫步太空,从“绝对不可能”到“日渐常态化”,这条路走了整整半个多世纪。
而窗外那颗蓝星,永远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P.S.有条件的话,推荐观看IMAX版。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