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的故事。这部电影以独特视角与紧凑情节,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民众的英勇抗争和对正义的坚守。近日,在乌克兰中国留学人员纷纷自发观看影片,深受感触,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馆”避难的故事。这部电影以独特视角与紧凑情节,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民众的英勇抗争和对正义的坚守。近日,在乌克兰中国留学人员纷纷自发观看影片,深受感触,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乌克兰中国留学生总会宣传部成员、乌克兰国立巴卡莫列茨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刘畅:
当老式相机装胶卷和步枪上膛的声音重合,日军在快门声和惨叫声开始了一场毫无人性的杀戮。影片中,摄影师冒死冲洗底片的那一刻,我攥紧了拳头。他颤抖的双手,不仅在冲洗影像,更在冲洗历史的耻辱。他知道,一旦被发现,必死无疑;他更知道,这些照片,关乎民族的尊严和正义的存亡,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撕裂灵魂的力量——他们宁死不屈,只为让世人看见真相。
然而,影片带来的不只是悲痛,还有愤怒。愤怒那些践踏我们土地的侵略者,愤怒那些血腥暴行,愤怒那些曾试图抹去历史的谎言。这一切,都不该被遗忘。电影里的每一帧画面都在提醒我,今天的和平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这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使命。民族的尊严,绝不能再次被践踏;历史的真相,必须世世代代传承。我们要铭记历史,不为仇恨,而是为了不再重蹈覆辙;我们要强大,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不再被欺凌。南京,不只是一个城市的伤痕,而是整个民族的痛。
今天,我们的愤怒和悲怆,应该化为前行的力量。历史应该被铭记,中华民族,大好河山,寸步不让!
乌克兰中国留学生总会宣传部成员、乌克兰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段慧:
昏暗的照相馆内,老式相机发出轻微的机械声响。一张张黑白照片在显影液中缓缓浮现——微笑的孩童、羞涩的新婚夫妇、端庄的全家福。电影《南京照相馆》正是从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的空间出发,开启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它并未以直白的镜头再现屠杀场景,而是通过照相馆这一独特视角,引导我们思考个体记忆与民族历史的关系,以及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抉择。
照相馆在电影中成为意味深长的空间隐喻。这里既是生者与逝者交汇的场所,也是记忆显影的暗房,更是战争暴力与日常生活交织的临界点。日本军官要求摄影师在肖像中抹去南京街景,只留下“纯净”的人像。这一细节极具象征意味——侵略者试图抹除的不仅是城市风貌,更是一个民族的存在痕迹。而中国摄影师默默保留底片的举动,则成为一种无声的抗争,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历史的真实。
影片最打动人的,是那些微小却坚韧的人性光辉。照相馆主人为遇难者留下最后的肖像,让死者保有尊严;他冒险保存照片,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来认领”。这些举动超越了单纯的生存本能,升华为一种庄严的伦理选择——在系统性暴力面前,个体依然可以通过微小的行动守住人性的底线。这让我想起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而影片中的普通人,恰恰展现了“平庸之恶”的反面——他们在极端环境中依然选择善良与担当。
《南京照相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微观史学”的视角。我们习惯在宏大叙事中看到数字、战役与政局,往往忽略了历史本质上是无数个体生命的编织。电影里,那些走进照相馆的普通人——渴望留下一张婚纱照的恋人、希望为全家合影的老人、只想记录存在的少女——他们的愿望如此简单,却因战争而变得奢侈,甚至危险。正是通过这些具体的生命故事,我们才深切感受到,历史灾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生命的骤然中断与梦想的破碎。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并未陷入简单的善恶对立。片中的日本军官不是脸谱化的恶魔,而是一个会思念家乡幼子的普通人。这种复杂性并非为侵略开脱,而是提醒我们,最可怕的东西并非来自怪物,而是源于普通人在特定制度中所作出的选择。影片这样处理,让观众在愤怒之外,也多了一份冷静的警醒——历史的追问,不只是针对过去,更是对当下人性与制度的警示。
走出影院,南京城的夕阳洒在脸庞。我忽然意识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正是那些照相馆里未能拍成照片的延续。那些被战争截断的生命梦想,以另一种方式在我们身上继续。历史并非尘封在过去,而是一条不断流淌的河流,承载着记忆与责任,奔涌向未来。
乌克兰中国留学生总会文艺部部长、乌克兰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晶:
看完《南京照相馆》,喉咙像被堵上一块石头,胸口压着千斤重,痛到极致,泪腺却像被冻住——那些画面不是虚构的戏剧冲突,而是凿在民族骨血里的伤疤,是永远淌着血的记忆。这痛,我们不敢忘,更不能忘。
《南京照相馆》哪里只是一部电影?它是一双拂去历史尘埃的手,轻轻抚过泛黄的老照片,让沉睡的真相重新睁眼;更是一口悬在头顶的警钟,每一声震颤都在说:“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铅字,是刻在基因里的坐标。”
影片里的“吉祥照相馆”,曾是这座城最温柔的角落。镜头里定格过全家福里老人眼角的皱纹,周岁孩童攥着虎头鞋的憨态,新娘红盖头下藏不住的笑靥——那是寻常日子里最扎实的幸福。可当日军的铁蹄碾碎门扉,快门声变成了枪声的伴奏,这里便成了人间炼狱。那个还在襁褓里、连名字都没来得及被父母唤出口的婴儿,像一片落叶般被摔在地上;无数鲜活的生命在刺刀下断了呼吸,无数家庭的炊烟在炮火里成了灰烬。更令人震惊的是,侵略者竟把亡者的头颅、残肢摆成“景致”,举着相机相互炫耀。屏幕上的每一帧都在剜心,而我们都清楚,真实的历史比这残酷百倍。
这些,我们都看见了。伤痕早已结痂成民族脊梁上的纹路,悲怆化作了代代相传的低语。正因亲历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破碎,才更懂“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8个字里,藏着多少血泪换来的安稳。也正因这份痛入骨髓的记忆,我们才会对着每一寸土地宣誓:寸土不让,山河永固!先烈们用生命焐热的土地,如今正盛着烟火人间。愿五星永远闪耀,照亮来路与前程;愿我辈始终滚烫,不负盛世,更护山河无恙。
乌克兰中国留学生艺术团成员、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钢琴系硕士研究生吴冕: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伤口如巨石般沉重,压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海外同胞的心中。这部影片把我拉进了那段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岁月。
照片就像历史的片段,时代的缩影,承载着那个时刻的情绪与环境,更记录着我们每个人的感受。这部电影以“吉祥照相馆”为核心,以胶卷作为载体展开叙述。
影片中,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戏伶毓秀、翻译王广海等人,也在命运的安排下齐聚于此。他们为在日军侵略下求一丝生机,被迫为日军冲洗底片,却未曾想到呈现在眼前的内容竟是日军血腥的罪证,砍头、活埋、凌辱、刨膛、集体枪决……这些是侵略者暴行的铁证,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法忘记的历史。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照相馆的众人却像点点繁星般照亮了黑暗的一角,他们勇敢坚毅,为了保护罪证,哪怕拼尽生命也要把底片传递出去。
如今和平来之不易,也来之沉重,“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不是口号,“自强不息”更不是一句空话,相片总会泛黄,可那些画面应该留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
在这一刻,我更加明白,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影像都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我们的提醒:记住过去,才能守护未来。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无论身处海外还是故土,我们都应把先辈们的勇敢与坚韧铭刻于心,用实际行动珍惜和平、热爱生活、担当责任,让历史的惨痛不再重演,也让中华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乌克兰中国留学生总会主席团助理、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经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白继升:
今年是我在异国求学的第11个年头,一个普通的夜晚,我看完了电影《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再现,更像是一面深邃的镜子,让我在海外求学的征途上,重新审视“何为民族记忆,何为个人担当”。
影片以一家照相馆为核心,将南京大屠杀那段沉痛历史呈现出来。最令我震撼的是照片中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真相:砍头、活埋、奸淫……每一次快门,都记录下人性最黑暗的瞬间,也让那些平凡之人做出了不平凡的抉择。金承宗临死前举起相机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种无声却炽热的呐喊:即便身处刀锋之下,也要用影像留下真相;即便明知结局残酷,也要让历史不被遗忘。
电影中没有“完美英雄”,只有普通人。苏柳昌最后喊出“我们不是朋友”,王广海在背负骂名后毅然反抗,宋存义看到弟弟被害的照片后,砸出属于自己的那一砖。他们的转变让我想到,在海外求学的这些年,我们也常常在身份认同、价值选择中摇摆: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民族的记忆?是保持沉默,还是在国际场合发声?影片给予我一种力量,真正的担当,并非轰轰烈烈,而是明知危险,仍选择不遗忘、不沉默。
导演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呈现残酷,用照片这一媒介串联起证据与记忆,也让我再次意识到,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年份与事件,更是一张张照片背后的场景,是一代代人用生命换来的真相。如今我已是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回望从预科、本科、硕士到今天的学术道路,除了科研与学习,我更希望能承担起一种文化传递的责任:在异国他乡,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影片结尾,林毓秀将底片化作明信片,藏于纪念馆,让真相流传后世。这让我更加确信,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悲伤,而是为了更有力量地走向未来。那一刻,我心中有一种深深的震动:我们这一代人,能否也成为那一张“明信片”?将真实、勇气与责任传递下去,让和平不再只是愿望,而成为现实。
乌克兰中国留学生总会体育部部长、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博士研究生薛宪鼎:
影片《南京照相馆》将我们带回到那段沉重的历史岁月,以一家普通照相馆的视角,展开了南京城在烽火之下的悲怆画卷。这部电影选择了极为细腻的切口——记录普通小市民在残酷暴行中的点点挣扎。照相馆原本是用来留住光影与记忆的地方,却在那个年代成为见证侵略者罪行的所在。镜头下的平凡人,在困境中拼命想要留住一丝生活的体面,想要保存民族的尊严,他们在惊惶与恐惧中相互搀扶,在绝望与黑暗中努力寻找一线生机。这种极具张力的对比,让影片在平静的表述下,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观影过程中,我的心一次次被揪紧,仿佛透过画面能触摸到当年令人窒息的痛苦与沉重。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黑暗一页,无辜的百姓被肆意屠杀,鲜血染红了秦淮河畔,也刺痛了中华民族的心。在这种人类良知最惨烈的考验下,影片中的小人物并没有被完全击垮。他们在照相馆这一方小小天地,记录下人性的光辉与民族的记忆。有人为了保存证据不惜冒死拍照,有人为了保护家人与侵略者周旋,他们的举动或许微不足道,但却凝聚成了一股不可磨灭的力量。正如影片所呈现的那样,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总有星星点点的光,照亮着民族走向未来的道路。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对中国近代史的反思极具深意。为什么当年的我们会遭受如此深重的屈辱?原因并不复杂。落后,才是根源。近代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撕开国门,而我们的科技、工业与军备都远远落后于世界。正因如此,在面对侵略时,我们往往缺乏有效的抵抗手段。影片虽没有正面铺陈这种历史背景,但它所营造的氛围,却时时提醒我们,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刻下的铁律,也是后人必须铭记于心的警钟。而影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再现那段屈辱的历史,更在于它对于今日观众的启迪。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如何回应这样的历史?答案显而易见:铭记、反思、奋发、前行。铭记,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反思,是为了找到民族积弱的根源;奋发,则是将悲愤转化为动力;前行,则是用行动书写新的辉煌。只有把历史的悲痛化为进步的力量,我们才能告慰先烈,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南京照相馆》让我意识到,爱国不仅是情感的表达,更是责任的担当。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新时代青年学子,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将青春和智慧投入到国家的发展洪流之中。也许我们的名字终将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我们的努力与付出,却会成为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石。
影片终了,心潮难平。那段历史早已过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历久弥新。《南京照相馆》不是简单的历史再现,而是一种精神的召唤。它让我们懂得: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怀揣希望,坚定不屈,勇敢前行。它让我们坚信:唯有科技强国,唯有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守护我们的家园。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愿我们这一代青年能以史为鉴,以梦为马,用智慧和勇气撑起祖国的未来。
来源:神州学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