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戏台》票房突破4亿,但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心酸的现实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14:01 2

摘要:截至9月初,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电影《戏台》累计票房突破4亿大关。这个数字看起来光鲜亮丽,却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这部影片很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截至9月初,陈佩斯执导并主演的电影《戏台》累计票房突破4亿大关。这个数字看起来光鲜亮丽,却隐藏着一个令人心酸的事实——这部影片很可能无法收回成本。

据片中演员陈大愚透露,影片总成本(包括制作和宣发)高达2亿元。按照中国电影分账规则,片方只能分得票房收入的37%左右。这意味着《戏台》需要至少6亿票房才能勉强回本。

目前预测显示,该片最终票房可能停留在4.14亿左右。片方分账约1.37亿,加上后续流媒体版权收入约1000万,总收入也仅有1.47亿,净亏损超过5000万。

高成本去哪了?

《戏台》是一部没有什么特效、舞台剧风格强烈的影片,为什么成本高达2亿?

影片采用了实景搭建,包括1:1还原的火车铁轨和瓮城。戏服由苏州百年绣匠手工缝制,一件大褂就要耗时三个月。为符合民国氛围,连水衣子的颜色不对都要重做三轮。

主演黄渤虽然以低片酬或极低片酬出演,但作为一线明星,仍然是一笔不小开支。71岁的陈佩斯在拍摄过程中拒绝使用替身,亲自完成撞柱、跪地、自扇耳光等高强度戏份。

《戏台》在豆瓣获得8.0分的高评价,点映时几乎是零差评。影片上映后实现了票房和排片占比的“四连涨”,单日票房从25万一路攀升至150万。

观众自发在抖音发起“为陈佩斯冲票房”话题,阅读量破亿。许多看着陈佩斯小品长大的70后、80后观众,发起了“还陈佩斯一张电影票”的行动。

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改变影片亏损的结局。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

《戏台》并不是合家欢喜剧,海报明确标示“未满16周岁请等候”,这排除了一大批观影人群。

现在的主流观影人群为18岁至28岁女性,而《戏台》更适合中老年观众。年龄大的观众多数忙于赚钱养家,没太多时间看电影。

影片还遭遇了激烈的市场竞争。7月25日上映时,同期有《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后来这两部作品成为了暑期档冠亚军。

陈佩斯为这个项目打磨了八年之久,期间多次遭遇投资方撤资,最大的一次撤资金额高达6000万元。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陈佩斯抵押了个人房产。据其老友朱时茂透露,陈佩斯个人账户一度仅剩几百元。

71岁的老艺术家,用自己的房产和积蓄为赌注,只为了一部能够传承传统文化、表达艺术追求的作品,这种精神在当下的电影市场显得尤为珍贵。

《戏台》的亏损不是个例。今年暑期档,绝大多数电影都面临亏损,能赚钱的只有那几个头部影片。

欢喜传媒暑期档的两部电影《酱园弄悬案》和《戏台》均遭遇扑街,总共亏损约2.7亿。博纳的《蛟龙行动》和管虎的《东极岛》也表现不佳。

这说明电影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成本、大导演、强阵容,不再是票房保险箱。观众在变,市场在变,玩法更是彻底变了。

虽然从商业角度看《戏台》是亏损的,但从艺术角度看,这部作品无疑是成功的。

影片不仅仅是一个戏班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文化、尊严和抗争的寓言。它让我们看到:“看懂时代,就看懂戏台;看懂戏台,才知你我皆戏中人。”

陈佩斯通过影片传递了一种信念:“每一个人都有不可侵犯的信仰和尊严,我希望每一个看到这部电影的人都可以解读出这个部分。”

电影不只是商品,更是艺术和文化的载体。《戏台》的成功与失败,不仅仅应该用票房来衡量。

《戏台》在年轻观众中也获得了认可。数据显示,影片观众中80后占比高达45%,而00后观众也占到了28%,打破了传统戏曲题材电影只能吸引中老年观众的窠臼。

这说明优质内容终会找到自己的观众,只是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和更好的市场机制。

随着影片即将登陆流媒体平台,那些没能走进影院的观众,将有机会在小屏幕上感受这部作品的价值。

这可能为《戏台》带来新的收入和认可。

《戏台》的票房亏损,揭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残酷现实。但它同时也证明了,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能够超越商业成败,触动人心,引发思考。

71岁的陈佩斯用他的坚持和艺术追求,为我们带来了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戏台上下的人生百态,还有整个电影行业的生态与未来。

也许很多年后,人们不会记得2025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是谁,但一定会记得有一位老艺术家,抵押了自己的房子,为观众拍了一部关于戏班的故事。

因为真正的艺术价值,从来不只是用票房来衡量的。

来源:差很多多多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