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院经理们刚把《戏台》扔进垃圾桶,观众用钱包把它捡回来,48小时票房从30万飙到8000万,俩月干到4个亿。
排片4.8%就判死刑?
影院经理们刚把《戏台》扔进垃圾桶,观众用钱包把它捡回来,48小时票房从30万飙到8000万,俩月干到4个亿。
我就想知道,到底谁被打脸?
那天我路过影院,售票屏上《戏台》只剩深夜两场,前面仨厅全是流量大片。
买票的小姑娘嘀咕:这片能看吗?
旁边大爷甩一句:陈佩斯+黄渤,错不了。
结果午夜场满座,散场时一堆人红着眼眶鼓掌,朋友圈连夜刷屏。
说到底,片子讲的是乱世里唱戏的怎么活。
班主侯喜亭(陈佩斯)为保戏班子,真拿脑袋往柱子上撞,咣当一声影院里全在抽冷气。
黄渤演的店伙计大嗓儿,平时怂得跟面条似的,关键时候吼一嗓子救全场。
姜武的军阀往那一站,不用台词就冒寒气。
最绝的是尹正,台上唱贵妃醉酒的身段,下台抽根烟的功夫,眼神从媚到狠秒切换。
影院经理后来承认,首日排片是按“流量公式”算的,没想到观众看完出来就劝闺蜜:别刷手机了,去看《戏台》。
第二天排片涨到12%,第三天直接干到黄金时段。
现在回头看,那些按大数据排片的经理,估计在办公室里掐大腿——观众要真喜欢,自来水比任何算法都猛。
这事给电影人提个醒:别老研究排片率,先研究人。
观众不是傻子,你拿真心砸戏,他们就掏真心买票。
就像戏里唱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电影也一样,银幕上每一帧偷懒,观众都能闻到味。
说到底,好电影自己会走路。
来源:热心露珠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