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国内院线电影市场呈现“门槛与门缝”并存的局面:头部影片依托热度与商业效应持续获取更多排片与观众,而不少同样具备高品质、高口碑的影片,却因市场机制与消费偏好等因素陷入“叫好难叫座”的困境。
近两年,国内院线电影市场呈现“门槛与门缝”并存的局面:头部影片依托热度与商业效应持续获取更多排片与观众,而不少同样具备高品质、高口碑的影片,却因市场机制与消费偏好等因素陷入“叫好难叫座”的困境。
今年暑期档的《戏台》正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该片改编自同名话剧,由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以民国戏班为背景,延续其传统喜剧风格。豆瓣超14万人打出8.0分,截至2025年9月4日累计票房4.07亿元——虽成绩不俗,但与广泛好评相比,市场潜力仍未充分释放。
《戏台》所面临的,并非内容品质问题,而是严峻的市场结构性困境:排片极度稀缺,黄金场次占比低,直接制约其票房增长空间。许多观众反映“想看看不到”“排片几乎都是深夜”,包括朱时茂、蔡明以及春晚前导演哈文在内的多位业内艺术家也公开力挺。这些支持不仅在舆论上形成声浪,也折射出对口碑佳作应获得更优市场待遇的共同期待。
这不仅是一部影片的市场得失,也揭示出整个行业在内容偏好、排片机制与观众触达方式上的路径依赖,以及一个愈加清晰的趋势:当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媒介格局发生巨大变革,传统院线单一渠道的局限性正愈发凸显,而电影价值的完整实现,亟待更多元的渠道协同。
《戏台》票房困局:一次口碑与市场的错位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戏台》的票房遭遇,那就是“内容强、声量弱、势能不足”。它所面临的,是暑期档这样一个高热竞争环境下非“流量型”影片的普遍困境。
《戏台》融合了传统曲艺与舞台喜剧风格,审美独特,更贴近戏剧爱好者与中老年观众,与暑期档主流年轻受众的即时娱乐和社交消费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随着线下经济普遍性地被缩减,观众观影行为进一步向“社交驱动”倾斜。看电影从娱乐+社交的需求压缩到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因此具备高话题性、强视觉冲击的影片更易赢得院线和观众青睐。相比之下,叙事舒缓、独特题材电影、艺术创新型等作品,即便品质过硬,也易在排片竞争中处于下风。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戏台》上映1个月,排片占比仅6.4%,黄金场次占比6.2%,显著低于同档期主流影片水平。排片不足推高观影门槛,不少观众只能选择非黄金时段甚至深夜场,直接抑制票房突破。
加之当下主流观影心理偏好情绪爆发、议题易扩散的类型叙事,而《戏台》的价值更依赖对讽刺喜剧的艺术品味和对电影内涵的深刻理解,难以短时转化为社交爆点或短视频种草。
种种因素叠加,共同构成了《戏台》票房突围的多重阻力,也让这部口碑佳作的市场之旅格外艰难。
分账承压背后:优质影片的院线盈利之困
《戏台》票房表现直接影响其分账回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截至2025年9月4日,《戏台》累计票房4.07亿,分账票房3.63亿,片方分成约1.36亿(按37.55%比例)。
此类制作精良、艺术价值突出的影片,本应获得相应市场回报以支持创作延续,但票房不佳导致分账有限,长远看不利于多元题材发展,削弱电影市场的丰富性。
因此,好内容需跳出“票房止于银幕”思维,转向“多窗口持续变现”,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非院线渠道,正是破局的关键。
近年已有不少影片通过新媒体渠道实现“逆袭”,如2022年《隐入尘烟》院线遇冷后线上口碑发酵,最终票房破亿。
过去,影片在院线下映后需要经过至少半年的窗口期才会进入其他平台。如今,这个窗口期正在急剧缩短,甚至接近无缝衔接。窗口期的缩短意味着观众能够更快地线上观影,也降低了盗版的风险,同时为片方创造了更长的收益周期。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说明,电影产业正经历从依赖单一票房产出向多元化营收模式的结构性变革。新媒体发行已成为电影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大屏:打开院线之外的全新增长空间
从移动端的个人视角,转向家庭空间。超4.1亿户的IPTV、4.7亿户的智能电视,成为众多影片放大口碑和影响力,并实现价值补位的核心选择。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智能电视覆盖规模已达4.70亿户,且月活率保持在88%以上,单日户均开机时长达331分钟。在这一高度活跃的大屏生态中,电影内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欢网大数据《2024-2025Q1大屏观影报告》显示,电影在大屏热门点播节目中稳定贡献约30%的份额,且用户年人均电影点播频次高达14.4次,远超院线2.3次的平均频次。
大屏作为家庭娱乐中心,满足共享、互动需求,超高清画质与全景声提供接近影院的体验,而价格门槛更低,使其成为普及性强、潜力巨大的平行市场,尤其为《戏台》这类院线排片有限的影片提供关键价值补位。
基于此,一方面,家庭大屏与院线在受众覆盖上能形成有效互补,进一步拓展电影市场的观影人群和消费场景。院线受限于档期、时间和交通成本,而家庭大屏以便捷性和易得性降低了观影门槛,这种“随时、随地、随心”的观影方式,以更低的成本让优质观影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体验。
另一方面,优质影片可以通过“院线热度+大屏长尾”模式实现价值最大化。比如《热辣滚烫》、《非诚勿扰3》等电影,在家庭大屏的运营中,会结合题材、演员等线索,多次进行专题推荐,即使影片已经上线一年半以上,依然稳居多地IPTV热播榜TOP10;再如,针对少儿人群的海绵宝宝、小马宝莉等IP动画大电影,尽管在院线“小透明”, 依托寒暑假专题策划,贴合当下热门内容上线,也在多地IPTV中进入点播TOP10榜单。大屏依托内容、热点、节日及区域特色的深度运营,展现出院线热度转化为长尾价值的巨大潜力。
流媒体网认为,对片方而言,大屏发行不仅扩大影响、提高收入,更突破“院线定成败”的单一路径,通过融合包、云影院、单点付费等灵活模式,为优质影片建立可持续的全周期收益结构。
实际上,IPTV、OTT等大屏渠道一直都高度重视电影内容的引入和推广,并倾斜大量宣传资源。电影也吸引了大量流量和用户,成为平台重要的收入来源。据勾正科技统计,2024年OTT端日均点播时长达230分钟,是手机长视频观看时长的2倍多;IPTV端日均点播时长也达120分钟。电影一直是大屏点播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家庭大屏已经从过去“锦上添花”的尾部流量位,成为需要前置纳入发行规划的核心渠道。未来,在立项阶段就同步考虑院线与大屏的排期与宣发,或将成为提升影片整体收益的关键。
变革正当时,对电影产业来说,重视家庭大屏的价值,不仅是适应新时代观众观影需求变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电影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双赢的关键一环,更将是促进电影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来源:流媒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