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731》于9月4日开启预售后,首日排片占比超过99.7%,首日预售票房已突破45.7万元。截至4日下午5时,首日预售票房更是达到130万,平台上有430万人标记“想看”,其中20岁至24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
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形势的风起云涌。
学会从政策新闻中看门道,透过现象看本质。
睁眼看世界,看中国,看周围,看身边。
我是阿基,带你从金融的角度看世界,与君共进,相信国运,做强国崛起的积极参与者!
阿基点评:这部历时十一年的影片以其惊人的数据引发关注,却也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与争议。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电影《731》于9月4日开启预售后,首日排片占比超过99.7%,首日预售票房已突破45.7万元。截至4日下午5时,首日预售票房更是达到130万,平台上有430万人标记“想看”,其中20岁至24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
这部由赵林山编剧执导,姜武、王志文、李乃文等主演的电影,聚焦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在哈尔滨平房区以“给水防疫”为名,秘密进行细菌战研究,大肆抓捕平民进行活体实验的暴行。
①数据背后:市场与历史的双重期待
惊人的排片占比反映了市场对这部历史题材影片的高度期待。99.7%的排片率意味着几乎所有影院都将该片列为首要放映内容,且多数安排在黄金场次。
这种现象级的排片比例背后,是平台上430万“想看”数据的支撑,表明公众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度极高。
年龄数据显示,20-24岁年轻观众是主力人群。这表明新一代对历史真相有着强烈求知欲,驳斥了“年轻人不关心历史”的刻板印象。
②创作历程:十一年磨一剑的艰难之路
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可谓艰难曲折。导演赵林山历时11年精心筹备,期间进行了243次剧本修改。
为真实再现历史,剧组走访了213名幸存者,并依赖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档案资料,使影片中80%的场景都有历史依据。
影片拍摄完成后,审查过程却异常艰难。由于题材敏感,涉及活体实验、细菌战等血腥场景,审查标准极为严苛。
③上映困境:平衡历史真实与公众接受度
《731》面临着历史题材电影特有的两难境地:如何既真实呈现历史,又不至于因画面过于血腥而影响观众接受度。
我国没有实行电影分级制度,所有影片都需要满足“全年龄段可观看”的标准。这导致影片中一些真实但残酷的场景可能需要进行技术处理,如黑白化处理、模糊关键镜头等。
部分家长以“保护未成年人”为由提出投诉,还有报道称一些举报甚至源自境外,这进一步增加了影片通过的难度。
④历史意义:铭记国耻与捍卫真相
731部队的暴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至暗时刻。电影《731》通过平民视角揭露日军反人类暴行,展现绝境下国人不屈的反抗精神,目的是让世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捍卫和平。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影片在这一特殊历史坐标上映,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击。面对日本右翼仍在否认罪行、历史证言逐渐消失的现状,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揭示真相,守护历史记忆。
⑤对年轻人的意义: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对年轻观众而言,《731》提供了教科书之外的历史教育。有网友指出:“与其担忧影片‘太血腥’,不如思考为什么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如此陌生。”
电影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让年轻人更直观地理解民族苦难历史,激发爱国情怀和自强意识。
年轻一代通过了解历史真相,能够更好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历史的最佳作用是镜鉴,通过了解过去的苦难,才能更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
电影院中,年轻面孔占据多数,他们通过银幕直面历史的残酷。影片海报右下方特别标注着“未满18周岁请谨慎观看”,这是我国电影对历史真实性与青少年保护之间平衡的一次尝试。
《731》的高排片既是市场选择,也是民族集体历史意识的觉醒。它提醒我们,打人的人或许想忘记,但挨打的人绝不能忘记——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来源:新生代作手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