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编导喟叹“批评不怕,争议不怕,就怕舆情来骚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4 13:42 2

摘要:当下,舆情愈发成为左右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杠杆。这几年,我们眼见不少尚好的影片卷入舆论风暴,被撕扯得遍体鳞伤、一落千丈。一些社交媒体上,正常的电影讨论时常异化为“粉黑大战”,充斥着互相谩骂、乱带节奏的怪异现象。难怪有编导喟叹:“批评不怕,争议不怕,就怕舆情来骚扰

当下,舆情愈发成为左右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杠杆。这几年,我们眼见不少尚好的影片卷入舆论风暴,被撕扯得遍体鳞伤、一落千丈。一些社交媒体上,正常的电影讨论时常异化为“粉黑大战”,充斥着互相谩骂、乱带节奏的怪异现象。难怪有编导喟叹:“批评不怕,争议不怕,就怕舆情来骚扰。”灯塔《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显示,消极口碑和舆情已成当下观影的第一阻碍,占比达40%。可见,打造健康的电影舆情环境已是当务之急。

确实,电影舆情是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创作、商业、市场、观众心理等多个维度。它非常重要,却又常常难以捉摸;看似渺无踪影,实则无所不在。要洞悉、破解和驾驭千变万化的舆情走向,营造电影健康的舆情环境,自然不可能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可以肯定,仅靠某一方面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泛泛的号召和倡导也难以奏效。这需要我们付出坚韧扎实、持之以恒的努力。

多端发力,维护电影艺术良性循环

健康的舆论环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对于电影舆情这样一种牵涉面宽广、表现形态繁复、关联多方权益、难有规律可言的社会文化现象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是管理者。电影主管部门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在政策制定、行业监管、舆论引导、舆情疏解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在规范营销行为、明确管理办法、守住底线上要坚决;另一方面,在疏通引导、促进交流、提供服务上要出实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今年春节档期间,为打击“水军刷分”“无理由踩踏”等操纵舆论的行为,微博清理了7000余条违规内容,对600余个违规账号实施禁言,就是一次颇为有效的具体实践。不过,这项工作政策性很强,不能寄望于突击性、运动式整治而一劳永逸,必须把常态化、长效性管理提上议程。只有将法律规范、技术手段、舆情导向与社会文明进步的终极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培育理性、包容、有建设性的电影舆情文化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有效地提升全民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恶意炒作的舆情顽疾。这无疑对管理者的智慧、定力和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创作者。在电影舆情的建设中,创作者扮演着承先启后、联结各方的关键角色。从创作之初,就应怀着对人民、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和真诚之心,输出优质内容,形塑影像品质,取得观众信任。在影片宣发中,要避免过度营销,防止因商业噱头、流量陷阱导致市场反噬,更不能为一己之利相互拆台、挑起争端。一旦出现舆情,则应客观理性对待,积极回应市场质疑和观众情绪,既不能文过饰非、推诿甩锅,也不能畏首畏尾、踟蹰不前,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创作者主动介入舆情建设,有力建构传播源—编码—渠道—接受体—解码/阐释—反馈—反哺—传播源的全程闭环,将对维护电影艺术的正向循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次是评论者。过往谈及电影评论,较多强调其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桥梁,是引导审美、沉淀文化、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泛滥、舆情纷纭的时代,专业影评人除了继续以独立视角剖析影片的艺术价值、思想深度与技术水准外,还要善于穿透“舆论交锋”“话题发酵”的表象,精准识别舆情的来由和性质,通过专业性、学理性的解析,真切而不是敷衍地、明晰而不是恍惚地提出评说,为营造健康的电影舆论环境保驾护航。也就是说,在舆情喧嚣的语境下,评论要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勇于且善于挑战群体性偏见,抵制“流量裹挟”“拉踩引战”,避免舆论走向极端化。应该承认,这几年评论在这方面的履职尚不够到位或不够充分。如何在碎片化、流量化的舆论场中站稳脚跟并有所作为,既是电影评论生命张力和综合价值的显现,也是其在新时代持续获得话语权的机遇所在。

最后是观赏者。一个时期观众的样貌,决定着这个时期电影舆情生态的样貌。近些年来,观众群体的分化组合尤为明显。去年的一份报告显示,79%的观众是根据网络评分决定观影的,只有20%左右的观众会认真看影评。更令人担忧的是,未看电影就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人数逐年增加(2024年同比上涨3%)。这种状态显然不正常且令人忧虑。怎样做清醒的鉴赏者,拒绝被动投喂?怎样做理性的讨论者,抵制网络暴力?怎样做负责任的参与者,尊重对话规则?这些选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而又现实地摆在观众面前。健康的电影舆情并不需要完美的观众,但客观、冷静、真诚的品质对于观众来说必不可少。起码应做到基于观影体验再对影片进行评价,而非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热衷于情绪化站队。这样的要求显然并不过分。

可见,健康的电影舆情环境建设绝不是单向度的努力。从管理者到创作者,从评论者到观赏者,构成了全员、全社会、全方位(包括视频网站、新兴媒体、自媒体)的参与体系,各方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相关各方同心协力,相向而行,并各守其责,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CGV影城(白玉兰广场IMAX店)ULTRA 4DX厅 本报记者 赖鑫琳 摄

适时而动,跟进观照创制传播全周期

舆情是动态的,会随着作品传播进程延伸变化,这就要求在不同阶段采用差异化的策略,适时而动,有的放矢,形成“预警—响应—沉淀”的全周期跟进。

上映前。在电影舆情的敏感时期,预期管理是决定作品市场成败的关键。通过策略性地引导市场期待、预判风险点并建立防御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舆情危机的概率与破坏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可能引发舆情的作品和敏感的触发点,更需有针对性地做好事前预案。

这方面不乏成功的案例:作为耗资数十亿的系列神话大片,《封神第一部》上映前,团队着力渲染“十年磨一剑”打造中国电影工业高水平的创作追求,将观众的期待锚定在新型“神话史诗”的定位上,与腾讯视频联手,连续推出契合作品特点的主创专访系列和独家幕后纪录片,烘托影片的突破点和创新度,从而获得观众的充分理解——围绕该片巨资投入的舆情未有出现。今年暑期档,著名导演陈佩斯通过多渠道不厌其烦地阐释即将上映的电影《戏台》,凭借映前的精准定位与信息释放,击中市场和观众的心理期待。

上映中。更多舆情会发生在影片上映的过程中,此时的应对是否恰当和熨帖也就更为重要。《热搜》是2023年底上映的现实题材电影,聚焦的是网络暴力、权势性侵等社会敏感话题。上映后不久便招致“消费现实悲剧”“过度渲染黑暗面”的指责。制作方选择不回避争议,以影片“直面现实”为重心,发视频,组研讨,上抖音,将敏感争议转化为社会共识性议题,顺势把影片打造成“年度话题电影”,最终票房突破7亿,生生造就了一匹黑马。

当然,这方面的教训也不在少数。导演陆川在《749局》口碑滑坡后连发几条微博,指责观众“不懂创作”,引发舆论哗然;《雄狮少年2》的主创因为过激回应而跌入舆情旋涡,给影片发行带来致命伤。这提醒我们:舆情本身是个情绪的聚合场,面对播映中的舆情喧嚣,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病毒式扩散而错失黄金救援时间;也不能意气用事,搞情绪对撞,导致舆论反噬或失控。至于如何通过理性、巧妙的回应将“负面”瓦解在“青萍之末”,化险为夷甚至借势破圈,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

上映后。一部引发舆情的电影,往往触及社会痛点与敏感话题,因此舆论常常会激烈胶着、相持不下,这便出现了心理学上的“时间贴现效应”,即上映时舆论纷争不已,过后则出现较为客观的评价。这种沉淀,实际为我们提供了艺术思想碰撞和社会价值讨论的好机会,如果因利乘便,辅之以全面系统的深入研讨,便能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艺术发展的新契机,为电影在生产与制作、内容与形式、类型与样式、表现与表达上的突破扫平道路。今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后,迅速攀上国产电影票房排名第一、全球电影票房排名第五的位置,相关各方持续追踪、循序跟进,对影片在艺术表达上的创意和成就,及其价值的丰富性和时代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不仅大大拓展了中国电影动画艺术表达的疆域和观众想象的边界,也为舆情的转化和利用提供了范例,打开了新的视野。

由此可见,电影舆情环境建设真是一篇大文章:对于负面舆情,需要注重疏导和破解;对于正向舆情,要善于捕捉和驱动。具体来说,映前、映中、映后应分门别类、各有侧重;对正向和负面舆情应全面观照、互为镜鉴。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需要我们做的工作还真不少。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