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中,王香凝的结局或许是影片最大的悬念之一。她的故事线因各种原因被大幅删改,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充满隐喻、开放且略带悲情色彩的模糊结局。
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中,王香凝的结局或许是影片最大的悬念之一。她的故事线因各种原因被大幅删改,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充满隐喻、开放且略带悲情色彩的模糊结局。
王香凝在片中是一位嫁入豪门却因无法生育而面临被休弃命运的女性。她的娘家有十几口人依靠她生活,一旦被休,整个家庭将陷入流落街头的困境。
在巨大的压力下,她年到寺庙求子,并抽中了“上上签”,随后遇到了小道士何安下(王宝强饰),两人的命运由此交织。
关于王香凝的结局,影片的公映版本由于剪辑和审查原因,变得相当隐晦和跳跃。陈凯歌导演曾在采访中坦言,何安下与王香凝的感情戏虽然拍摄了很多,铺垫也很长,但最终“完全不允许暴露,所以被剪掉了”,这对他而言是“一方面遗憾,另一方面也非常无奈”的事情。
从影片留下的线索和原著小说的参考中,我们可以推测王香凝可能的结局走向。
一种主流的解读认为,王香凝最终成功求子,摆脱了被休弃的命运,但她孩子的父亲身份成谜。
这背后涉及寺庙求子“暗藏玄机”的设定。
根据解读,观音殿求子并非神明赐福,其花轿通向地下室,来求子的女性实际上怀的是庙里和尚的孩子。老和尚成为主持后关闭了暗门,导致求子不再灵验。但在王香凝的事件中,他为帮助王香凝(也可能包含了为何安下解惑的意图),重新开启了暗门。因此,王香凝的孩子有可能是庙里和尚的。
另一种解读则倾向于认为,何安下可能就是王香凝孩子的父亲。
在影片中,王香凝与何安下在寺庙相遇后,镜头便跳跃到何安下自称“最爱的女人是王香凝”。
尽管两人的亲密戏份被删,但这种情感关联的突然确立,暗示了幕后可能发生了更多故事。有影评也指出,从公映版的剪辑来看,王香凝的孩子可能是何安下的。
电影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常被忽视的意象是旁白。影片的旁白男声,其身份被设定为何安下的儿子。这个设定极大地强化了王香凝与何安下最终结合并且育有后代的可能性。
如果这个旁白得以保留其原初的叙事意图,那么王香凝的结局或许会是:她与何安下在一起,并生下了孩子,这个孩子后来成为叙述父亲故事的人。
这不仅给了王香凝一个“传承”的圆满结局(正如影评所说“王香凝这个角色出现的意义,就在于‘传承’”),也让何安下最终在俗世中安身立命、娶妻生子。
然而,由于成片的大幅修改,这一切都变得扑朔迷离。我们最终看到的是一个结局模糊的王香凝。她可能依靠某种方式获得了孩子,保全了家庭,但其过程的真相与代价(涉及伦理、宗教和人性)则被悬置,成为一个“淫邪也好慈悲也好”的问号。
她也可能如同乱世中的许多小人物一样,其个人的幸福和结局被更大的叙事洪流所冲淡和忽略,她的故事成为了衬托何安下成长历程中众多“俗世悲欢”的一部分。
王香凝的结局,从表面看是电影剪辑和审查限制下的一个叙事遗憾。但更深层次地看,她的模糊结局本身也成了一种隐喻:它隐喻了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下,个体(尤其是女性)命运的无常、被动与难以言说。她的悲欢、她的挣扎、她的最终归宿,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由自己掌控,而是受到家族、社会观念(如对子嗣的执念)、男性以及更强力的外部规则所左右和塑造。
陈凯歌导演或许正是通过这种“未完成”的叙事,留白给观众去思索其背后的时代悲剧性与人性复杂性。
来源:崔可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