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震撼全球!外媒态度逆转,张纯如21年前的话应验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15 05:40 2

摘要:一张小小的底片,究竟有多重?在1937年的南京,那个冰冷的冬日里,它承载的东西比命还重,照片的底片不过几克,却能在今天影响整个世界,让所有人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东西就是注定为对抗遗忘而生。

《南京照相馆》的成功真可谓是可喜可贺,从国内取得过亿票房之后,它正在冲击着世界票房,但票房却是最微不足道的一方面。

毕竟《南京照相馆》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中国的历史能够传递下去,让人们不能、也不敢遗忘历史,也不让我们辜负了张纯如的努力。

外媒是如何评价《南京照相馆》的?张纯如当年说了什么话?

一张小小的底片,究竟有多重?在1937年的南京,那个冰冷的冬日里,它承载的东西比命还重,照片的底片不过几克,却能在今天影响整个世界,让所有人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东西就是注定为对抗遗忘而生。

《南京照相馆》的电影正是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它没有虚构什么英雄,只是把镜头对准了一群看似平凡的小人物,一群默默守护底片的人,这是异常跨越了80多年的长跑,赛道上是无尽的黑暗与沉默。

历史中无数的人接过那记录这真相的底片,第一棒的选手即便身处人间炼狱也没有选择独自逃生,他们选择逆着人群、迎向火海,身为美国人的牧师约翰,冒着生命危险用16毫米摄影机拍下了105分钟的动态画面。

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把自己的家变成难民所,用日记一字一句记录下所有,还有电影里“吉祥照相馆”的中国摄影师们,他们把手中的镜头当成最后的武器,在屠戮和烈火之中,他们心中唯一的念头就是如何把铁证留下来。

每一次按下快门,每一段写下的文字,都是在为历史记录证词,他们明白那时亲眼所见的一切,如果不被记录就会像烟一样散去,正是这群勇士用血肉与灵魂开启了历史的赛跑,手握着的是那沉重且极具意义的第一棒。

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世界格局变了,昔日的仇敌成了今天的盟友,为了“和平正确”,有些人竟呼吁着忘却曾经,甚至有些人觉得这些根本不存在,但那起发生在南京的惨剧是真实的、是不能被模糊的!

但越来越多的“反调”让我们明白,那根接力棒随时都可能掉在地上,再无人问津,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张纯如的女人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它,这位美籍华裔女作家,偶然间接触到这段尘封的历史,她决定将一切公之于众。

或许是想让西方认识到这段历史,或许是她想抵抗这种集体性的遗忘,但不论如何,她开始了独自一人的漫长奔跑,她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档案里,去采访那些年事已高、身心俱疲的幸存者。

每一次采访、每一张照片的检视都是在检查历史的伤口,她用英文写下了《南京大屠杀》,西方自此不再漠视中国的这段历史,这本书也瞬间成为了一本畅销书,在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

当然对于极力想要抹除那段历史的日本来讲,张纯如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和他们对着干,她也成了日本右翼的眼中钉、肉中刺,威胁、骚扰、巨大的精神压力,像无形的巨石压在她身上。

正如她曾说的那般,长时间凝视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凝视她,在2004年,这位为了不让同胞被遗忘而战的斗士,最终在抑郁中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但是她留下的警示一直传到今天——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如今《南京照相馆》接过了张纯如和无数前辈传下的接力棒,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向终点线发起冲刺,这些电影人没有选择生硬的说教也没有沉溺于渲染血腥的历史,而是选择了“照相馆”为着手点,掏出一把“软刀子”。

电影取景框里是侵略者强迫中国百姓摆出的“亲善”假笑,取景框外却是家破人亡、凄厉悲惨的哭喊,这种巨大的反差与撕裂,比生硬的控诉更加有力量感,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一幕幕真实的惨状出现在大银幕上,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字。

这部电影在国内掀起了观影热潮,票房在短短几天就突破了十亿,无数家庭选择带着孩子走进影院,这不是在灌输仇恨,而是在传递记忆,一个连自己伤疤都不敢看的民族又怎么能走得更远呢?

真相屹立不倒

冲刺的路上总有人想把你绊倒,网络上一些令人作呕的言论开始冒头,说《南京照相馆》是“挑拨仇恨”、是“复仇教育”甚至有人搬出日本对华的贷款援助,试图为侵略罪行洗白,这些人的话术惊人地一致,出现的时间也异常集中,背后的动机简直就是司马昭之心。

他们的逻辑荒唐至极,记住伤痛的受害者就是在“制造仇恨”,但那些而犯下罪行的加害者呢?他们在日本心安理得地岁月静好,这种颠倒黑白的指责恰恰证明了这部电影存在的必要性。

《南京照相馆》走向世界,这场接力赛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尾声,从北美到澳洲,从《纽约时报》到BBC,一向对中国历史题材电影不太感冒的西方媒体这次罕见地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称之为“必看的历史正义之作”。

他们惊讶于中国电影所能达到的共情力,也坦承自己过去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多么匮乏,在国外的影院里,不同肤色的观众在黑暗中一同屏息,能听到的只有此起彼伏的抽噎声,电影结束、灯光亮起,仍有许多人却久久不愿离去,默默地看着片尾那些黑白照片缓缓滚动。

近些年,日本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战争的“受害者”,广岛14万人的悲剧被反复讲述,而南京超过30万人的劫难却鲜有人知,这种不对等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公,《南京照相馆》的全球热映就是想为当年的那段历史诉苦。

如今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上,这场跑了88年的比赛,冲过了一个阶段性的终点,但远未结束,票房和奖项固然可喜,但更重要的是它把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重新拉回了全球的公共视野。

很多人在讨论要不要带孩子去看这样沉重的电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关于“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看”的问题,重要的不是把血淋淋的画面直接推到孩子面前,而是要和他们一起,看懂照片背后那些守护者的勇气,看懂和平的珍贵,看懂遗忘的可怕。

信息来源:

来源:光影下的秘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