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行业层面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失衡”的复杂态势。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全国电影票房达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观影人次6.41亿,同比增长16.89%。
文 | 零壹
8月27日晚,万达电影披露2025年半年报。这是一份看起来还不错的业绩:
上半年营收66.89亿元,同比增长7.57%;归母净利润5.36亿元,同比增长达372.55%。
在被儒意影视收购,陈祉希入主之后,万达电影作为电影院线行业龙头的表现是重要的观察样本。如今一年多已经过去了,万达电影做得如何了?
旺季狂欢、淡季冰封的周期剧烈波动
从行业层面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失衡”的复杂态势。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全国电影票房达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观影人次6.41亿,同比增长16.89%。
这为院线公司的收入带来的普涨效应。除了万达电影之外,金逸影视实现扭亏为盈,横店影视则实现净利润2.02亿元,同比增长128.61%,光线传媒作为春节档最大赢家,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4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43%;实现归母净利润22.2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71.55%。此外,光线传媒经营现金流净流入近3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2.66%。
但上半年的票房贡献中,《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4.46亿元贡献了上半年超52.8%的票房;2月单月票房高达160.9亿元,占上半年总票房的55.1%,3月至6月大盘表现持续低迷,单月票房均不足20亿元。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里,凭借《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的突出表现,市场总票房小幅超过2024年,终于止住了跌势,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历年的低位。
这种“旺季狂欢、淡季冰封”的极端波动,叠加头部影片极端集中、日常档期内容供给不足的问题,暴露出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消费者的习惯变化。在多元娱乐内容的夹击之下,线下电影消费的“生态位”变得有些尴尬,尤其是日常性的电影消费,在体验上不及文旅演出,在低门槛和灵活性上被短视频和游戏完爆,只有在节日档期和头部影片出现时,电影的话题热度和消费被高度压缩在一个很短的时间窗口里。
至于年轻观众的流失、七夕等档期观影“仪式感”的瓦解,其实都是生态位变化之上的一些直接反应。
毛羽局长在“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的致辞中这样提到“观众代际更迭”:以0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观众已成为电影市场的主力。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获取信息的方式乃至情感连接点,都与前代观众显著不同。同时,受互联网影响,前代观众与他们一样,都渴望更强烈的共鸣、更新颖的表达、更真诚的沟通、更沉浸的体验,更渴望在电影中看到活生生的现实与人的关系。
影院作为产业链的下游,显然没有能力改变电影行业的大趋势和总体格局。电影市场的周期性波动加剧已经成为事实,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环境生存下去?如何在淡季维持活力并抓住每一个爆款带来的爆发?这已经成为影院产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超级娱乐空间”,有那么好打造吗?
万达电影于2025年6月16日战略发布会正式提出“1+2+5”战略版图,也就是打造出一个“超级娱乐空间”,通过国内+海外双市场协同、院线、影视剧集、战略投资、潮玩、游戏五大板块的布局来实现。
儒意入主后的万达电影,总结出的新思路并不难理解——发展非票房收入,直接通过收入渠道的多元化来抵抗电影头部集中、档期不均的系统性问题。
比如在电影市场的淡季中,通过体育赛事、电竞赛事、演出直播、脱口秀等多元内容开发来吸引更多受众,让影院的持续性流量不被票房低迷期所完全限制。而在《哪吒2》这样的爆款出现时,影院也会有足够的资源和来支撑票房火爆期的运营能力。
万达在2025年上半年,就落地了2025年F1西班牙大奖赛的全球首场IMAX影院直播,还举办了“第五人格全球总决赛”、“西甲联赛”、“苏超联赛”、“话剧《林则徐》”及“第十七届音乐盛典咪咕汇”等多样化的直播活动。
由这种思维延伸,影院所对准的方向显然是重新定义自身的场景价值——不仅仅是一个购票观影的场所,而是要成为一个线下的综合性娱乐空间,强化整个影院从大厅到影厅的利用效率。
因此万达电影希望通过打造IP沉浸式体验空间“时光里”,集成潮玩零售、IP主题策展、限定快闪等多维体验模式,2025年计划开业100家时光里艺术商店,覆盖丰富的潮玩衍生品。
据悉万达电影在暑期档IP衍生品销售总额达1.0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4%,爆米花桶都成了周边,布局是有所成效的。
但值得一提的是,发展“非票业务”并不新鲜。万达和其他一些院线品牌早在多年前就试图发展自营茶饮、周边业务,但结果也很简单——并没有跑出真正有突破意义的破窗效应。
究其原因,影院发展非票业务的逻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影院终究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线下消费场景,其可塑性是有限的,在消费者当下的预期中与电影爆款高度绑定。衍生品销售、食物饮品等卖品收入同样高度依赖头部影片的热度。其二,潮玩和联名餐饮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消费者在影院所在的商场其他场域也同样能完成消费,影院如何摆脱同质化、打造出差异化体验也是难题。
当然,“1+2+5”战略背后的协同思路,能够降低影院对电影大盘票房周期性波动的敏感度,更重要的是能尝试通过影院物理空间的价值重估,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2025年半年报显示,万达电影的商品、餐饮销售收入营收同比增长6.07%,但毛利率达到73.42%,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增长高达12.46%,而同期观影收入增长14.78%,毛利率则基本保持不变。
这一数据至少表明,万达电影对于“超级娱乐空间”的打造是比较认真务实的,在商品、餐饮销售的运营效率增长上进步明显。
然而,当同行纷纷加码非票业务,当年轻观众更习惯“线上观影+线下快闪”的碎片化消费,万达能否持续证明“超级娱乐空间”的不可替代性,仍取决于两个关键能力:IP的可持续创造力,以及跨业态运营的效率壁垒。这场转型实验,正在改写影院产业的生存法则,但它的终局远未到来。
对于电影产业来说,往好了想,至少影院作为产业的下游基石正在自寻出路了,票房市场的周期性起伏所造成的伤害可以被部分消解;而往大了说,以后的电影院是不是还叫“影院”,恐怕都是一个未知数了。
*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来源:读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