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大家以为这病已经“过去式”了,药这么多,宣传做得也挺好,结果一看,哎——不但没过去,还在悄悄反扑。2023年全球新增感染者人数超过130万,死亡人数也没少。
最近这几年,怎么说呢,关于艾滋病的话题又开始频繁冒出来。
本来大家以为这病已经“过去式”了,药这么多,宣传做得也挺好,结果一看,哎——不但没过去,还在悄悄反扑。2023年全球新增感染者人数超过130万,死亡人数也没少。
不是说好能治了吗?不是说只要服药就能活得好好的吗?那为啥还有这么多人去世?
这事一说起来,就像锅里煮的粥,看着平静,底下早就沸腾了。有些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停留在90年代,以为这病只跟“高危人群”有关,自己不可能沾边。
还有人觉得,反正现在有药吃,也没那么可怕了。
可现实啪啪打脸: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不是你想想就能“平安落地”的。有些动作你可能天天在做,自己还以为是“生活习惯”,其实早就给艾滋递了个请帖。
所以今天,咱就不讲空话,直奔主题。我,一个从业二十多年的老医生,想再一次掏心窝子地说一句:宁可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烂片,也别做这7件事。
第一件事,别随便信“熟人介绍”的对象。这个真的要说。现在很多中老年人重新找伴侣,不愿意查身体,觉得开口体检是“侮辱”,还有的年轻人图省事,觉得熟人介绍的就安全。
抱歉,艾滋病毒抗体检测不是靠眼力看的。感情再好,也不能不做检查。病毒不是写在脸上的,很多人感染了好几年,自己都不知道。你以为你在谈恋爱,其实你在玩盲盒。
第二件事,别迷信“干净人不会得病”。很多人还在问,“我对象是个特别干净讲卫生的人,他怎么可能有艾滋?”对不起,病毒传播和洗不洗澡没关系。
它是通过体液传播的,尤其是性行为、血液传播,还有母婴传播。你以为的“干净”,在病毒眼里跟你洗了没洗手一样无关紧要。关键看有没有高危行为,不是看穿没穿白衬衫。
第三件事,别觉得“只做一次没事”。这个意识真的太普遍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刚谈恋爱的,觉得试探一下没关系,只要不是“频繁”,就不会出问题。
可病毒载量这玩意,不是按次数算账的。
一次不戴套的性行为,就可能被感染。如果你运气不好,恰好对方是窗口期的感染者,连检测都查不出来,那你连个防守的机会都没有。别拿运气当安全套。
第四件事,别以为“年纪大了就不会中招”。这事我必须拍桌子说。现在60岁以上的感染者比例在逐年上升。为啥?说白了,人老了,心没老。
很多老年人丧偶之后,有了新的性生活,但性教育缺位,安全意识差,甚至连“戴套”都觉得羞耻。
结果就是,一边是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一边是高风险行为增加,感染的几率就跟坐过山车一样飙升。
第五件事,别随便纹身、扎耳洞、针灸、拔罐。这些事听起来没啥大不了,但如果器具没消毒好,就有血液传播的风险。
尤其是街边小店,拿酒精擦一擦就上手,连一次性针头都舍不得换。你以为你在变美,其实是在跟病毒握手。建议非正规场所一律远离,宁可不拔罐,也别冒这个险。
第六件事,别乱吃“壮阳补品”,特别是那种来路不明的。很多人觉得年纪上去了,就得靠点“外援”,结果吃了那些不合规的东西,头脑一热,行为也就冲动了。
关键是,这些药可能影响判断力和自控能力,让你在“关键时刻”忘了戴套。更有甚者,吃了药之后去“特殊场所”,结果不但没壮阳,反倒壮了病毒的气焰。
该吃的药请去医院开,别让小广告决定你的人生走向。
第七件事,别相信“对方主动说没病就是真的没病”。很多人都太单纯,别人说一句“我早查过了,没问题”,就信得死死的。问题是,艾滋病毒潜伏期很长,有时候感染者自己都不知道。
很多人根本没做过检测,说那话只是图省事。你自己不查清楚,就等于把命交给了别人的嘴。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我该怎么做?
其实很简单,第一,定期做HIV抗体检测,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第二,性生活戴套,别嫌麻烦;第三,别怕谈艾滋,信息越透明,安全感才越强。
还有个大家都忽略的点:现在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只要发现得早,按时吃药,活几十年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很多人发现得太晚,已经进入艾滋病期,这时候各种机会性感染就会找上门,像肺结核、真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等等,都是能要命的。早发现早治疗,才是王道。
咱也别把艾滋病污名化。它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公共卫生问题。现在被感染的人,有一部分是无辜被传染的,像配偶、婴儿、输血感染者等。
你我都有可能哪天就遇上这种事,别指责,别歧视,互相多点理解,才能把这病压下去。
说到底,艾滋病可怕不是因为它治不好,而是因为太多人不当回事。我们都以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结果病毒才不会管你有没有主角光环。它只认一个逻辑:你做了高风险的事,它就来敲门。
再说一遍:宁可一个人坐在电影院里看三小时的文艺片,也别做那七件事。病来了不是你一个人扛,家人、朋友、医生都得跟着受累。不给艾滋机会,就是给自己未来铺路。
你怎么看艾滋病现在的传播趋势?你身边有没有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老观念”?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在亲密关系中聊起这件事?留言说说看。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控年度报告》
2. 中华医学会,《艾滋病防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