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7年,两国曾合作拍摄第一部宽银幕影片《风从东方来》,颂扬两国青年的珍贵友谊;而《红丝绸》以史诗+悬疑的谍战片类型,继续颂扬两国人民铭记历史的传统友谊。
《红丝绸》以史诗+悬疑的谍战片类型,继续颂扬两国人民铭记历史的传统友谊。
文 | 严敏
为纪念中俄建交76周年,中俄电影人合作拍摄大片《红丝绸》。
俄罗斯上映时的海报
继今年2月在俄首映后,又将于9月6日在我国公映。
中国版海报
该片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意义,展现了中俄守望相助的友谊,呼应两国携手打败法西斯的历史,赓续世代友好的愿景。
1957年,两国曾合作拍摄第一部宽银幕影片《风从东方来》,颂扬两国青年的珍贵友谊;而《红丝绸》以史诗+悬疑的谍战片类型,继续颂扬两国人民铭记历史的传统友谊。
剧照
本片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西伯利亚一列快车递送绝密情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在莫斯科召开“六大”,有个机密文件亦即幸存领导人名单亟需送往那里,我方的女信使王玲,在苏方一名男特工配合下,从上海启程,途经满洲里,横穿西伯利亚……路途遥远,险情丛生。
剧照
国民党和日本特高课都想窃取这份名单。危急时刻,“我决定帮助中国同志!”一名叫尼古拉的前沙皇特工同苏联安全部门携手,帮助王玲去完成任务。而火车上的乘客甚至列车员、餐车厨师里,除了军统特务和日本间谍外,还混有沙皇残党、苏共叛徒、土匪头子等。影片兼具苏俄惊险片的英雄主义和盖·里奇英式侦探片颠覆性后现代主义的特色,以充满悬念的叙事,展现信使们在敌对势力围堵追截下的智勇抗争。
剧照
由于敌人的伪装渗透,信使们陷入信任危机,在列车内外屡遭暗害,不到最后都不知道能否完成任务。145分钟的片长张力十足,节奏紧凑,拼贴跳接,一环扣一环,让观众看了喘不过气,导演安德烈·沃金充分发挥了其紧凑叙事之特长。
剧照
片中人物众多,甚至出现了传奇特工佐尔格。但对人物的刻画很丰满,绝无美式超英电影的扁平化。由新秀郑涵艺饰演的王玲,举止优雅,目光坚定,气质刚毅,一看就满怀信仰与理想;她精通俄语,但用中文念台词,打扮富于东方淑女美,加之配以中国音乐,让这部俄味甚浓的影片溢满中国元素。
《红丝绸》的叙事主要载体是火车,其空间封闭逼仄,但因为又是流动着的,故叙事空间十分宏大。出发点上海到终点站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全是大都市。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贯广袤无垠的荒原、雪地和贝加尔湖。敌我双方的交战在火车车厢内,又在火车车顶上,还在结冰的湖面和积雪的荒地上,有追击、枪战还有近身格斗。擅拍高强度战斗场面的导演采用实地实景、真打实拍的方式,以油画般质感尽现两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另外,作为技术突破,对俄方来说是首次采用4K分辨率、60帧高频率拍摄和放映,借以提升视觉沉浸感。
难怪俄罗斯观众盛赞道:“以前俄罗斯从未拍过如此高水准的影片,布景规模和技术质量独树一帜,堪与西方大片媲美。”
来源:新民周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