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片,炸出多少蠢蛋和坏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3 14:11 2

摘要:暑期档,一部电影炸出热潮——《南京照相馆》。票房接近30亿元,但热闹之外,网络上一群“反思怪”先声夺人。还没上映,键盘侠们就跳出来嚷嚷:“这是仇恨教育!民粹主义者才会看!”更奇葩的是,还有人问:“为什么只记住仇恨,不学习日本长处?”这些话听起来像知识分子的高谈

文丨陆弃

暑期档,一部电影炸出热潮——《南京照相馆》。票房接近30亿元,但热闹之外,网络上一群“反思怪”先声夺人。还没上映,键盘侠们就跳出来嚷嚷:“这是仇恨教育!民粹主义者才会看!”更奇葩的是,还有人问:“为什么只记住仇恨,不学习日本长处?”这些话听起来像知识分子的高谈阔论,实则逻辑漏洞百出。

先说事实: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历史惨痛,无法回避,必须铭记。《南京照相馆》的核心,是让国人了解历史,让记忆不消失。这叫认知历史,不叫仇恨教育。真正的仇恨教育,是凭空捏造事实、恶意污蔑他人,用来煽动仇恨。明明历史真实,却说成仇恨教育,这本身就是误导。

这些“反思怪”,有的蠢,有的坏。蠢,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搞清楚概念,把认知历史等同仇恨教育。坏,是因为他们带着目的:混淆视听,阻碍公众认知。让人清楚地看到,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复杂心理:亲美、崇美、惧美,对美国体系盲目认同。西方拍《辛德勒的名单》时,这些人为何噤若寒蝉?而今国产影片让他们心虚,立刻跳出来开喷。

网络喷子不仅是情绪化,更可能被资本熏陶。有些人表面批判“仇恨教育”,背后思维模式和利益链被资本圈养。他们把“认识历史”与“仇恨教育”划等号,其实在替资本舆论背书。更有甚者,把影迷扣上“民粹主义者”帽子,用上帝视角俯视大众。这手法熟练,逻辑残缺,却足够伤人。

说说“民粹主义”。理论上,它指极端集体情绪,做事凭情绪不凭理性。但在现实网络话语里,这个词常被用来贬低老百姓。凡是你不喜欢、大众却认可的事情,就会被扣上“民粹”帽子。特朗普是美国典型民粹主义者,却没人指责他电影观众的民粹情绪。反观国内,这些人把国人对历史记忆的情绪认定为民粹,其实是一种认知战策略——目的清楚,就是抹消历史,淡化民族伤痛。

更有甚者,这些人会转移话题,把“认识历史”讨论,强行扭到“应该向日本学习”。逻辑简单粗暴:淡化侵华历史,抹杀受害者记忆。这不是误解,这是历史虚无主义。你问他原因,他会用学术口吻讲什么“理性认知”“国际视野”,实际背后,是权力和资本的利益算计,是意识形态的扭曲。这种行为比蠢更可怕——它影响大众认知,让人忘记历史、丧失警醒。

电影热度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心态。大量网民挺身支持影片,不被所谓“精英”“公知”的逻辑绑架。票房30亿,不只是数字,它是一种社会共识——大多数人不需要被教育去记住历史,因为他们有情感、有理智、有民族感。那些跳出来指责的人,逻辑空洞,情绪凌驾理性,反而暴露了他们自己缺乏历史认知的真相。

《南京照相馆》提醒我们:历史教育不是仇恨,是警醒;不是用来制造敌意,而是守护民族尊严。那些以精英姿态俯视大众、污蔑影迷的人,其实才是认知的蠢蛋和坏蛋。他们的自命清高,反衬了普通人对历史的敬畏。影片背后的社会意义,比票房数字更沉重——提醒人们,认知、记忆、警醒,不应被资本、舆论和错误思想绑架。

最终,这场文化热潮,是一次社会认知的试炼。有人蠢,有人坏,但更多人清醒。他们在电影院里看历史,在票房数字里回应现实。历史不会忘记,蠢蛋和坏蛋终将被事实击退。电影结束,社会仍在反思——这份警醒,比银幕上的画面更深刻。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