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毕竟, 在这个“不相信爱情了”成为网络主流情绪的年代,爱情片本身充满了debuff,而拍一个没有狗血情节、靠细节及台词中的轻盈与诗意推进故事的纯爱电影,更是一件很任性的事。
《 7 天》上映前,导演邱玉洁和监制尹露已经预想到了电影会遭遇争议。
毕竟, 在这个“不相信爱情了”成为网络主流情绪的年代,爱情片本身充满了debuff,而拍一个没有狗血情节、靠细节及台词中的轻盈与诗意推进故事的纯爱电影,更是一件很任性的事。
虽然做好了心理预期,但《 7 天》在七夕档公映后,邱玉洁和尹露还是没想到,会有一批观众那么愤怒、那么不喜欢。
《 7 天》公映前,大众除了关注蒋奇明、张艺凡这对全新 CP ,还注意到集结了众多优秀女性创作者的幕后班底——
邱玉洁虽然是首次执导院线电影,但她作为编剧写过《开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山海情》等多部佳作;监制尹露是《送你一朵小红花》《小小的我》《我的姐姐》等大热项目的幕后推手;摄影指导余静萍、剪辑指导朱琳、造型指导吴里璐都是业内顶尖的幕后电影人。
女性创作者共同打造了一部情感细腻的电影,而在戏外,女性善于反思的优点也在凸显,面对一星评论,尹露和邱玉洁决定,直面差评,不绕弯子,开诚布公地聊聊她们的不足与经验总结。
客观来说,《 7 天》并不是烂片,只要观众和创作者对上了脑电波,就能品出其中的趣味。 某种程度来说,一批观众骂的“矫情”“无病呻吟”,和另一批观众说的“轻盈”“诗意”,本质指向的是同一种意味。
影片今天上映第5日,网上也陆续有观众写长文表达对电影的喜欢,这些观众的分享让主创有了被读懂的快乐。
在《 7 天》公映前后, 娱理工作室 与导演邱玉洁、监制尹露进行了两次深聊。在本文的前半部分,她们会给打下差评的观众一个解释,也从行业角度总结经验;本文的后半部分,则是导演对于创作的分享,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能从中发现,《 7 天》独特的气质是如何炼成的。
直面负评
娱理:这几天你们刚跑完路演,也看到了《 7 天》公映后观众的反馈,整体感受如何?
邱玉洁: 这个片子有一些独特性,也有类型叠加,我们预估到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但说实话这么强烈的两极分化是超出我的预期的,所以我其实经历了挺多轮心理上的冲击,也在实时跟进观众的正面和负面的意见。
我自己也从业挺久了,我知道这个市场是残酷的,出来混总是要挨刀的,凭什么你不能被打击、不能被批评、不能被点醒呢?我觉得重要的是要从这个局面里面反思,我在想的是我们跟观众之间到底发生什么了。
尹露: 我对目前观众这种两极的感受,其实很接受,电影不怕争议。观众的评论我们都看进去了,如果面对不了负评,我们就不要再去拍电影了。
在当下这个时代,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很高,看一场电影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绪价值满足的形式,当我们没有办法满足那种感受,这些评价就会出现,我自己现在是非常接受这一点。前几年我还会有点委屈,会觉得为什么,但是我现在不会了,这个是做电影必须要攻克的一点。
娱理:我也去研究了观众们的一星差评,我发现有些观众其实没有写出详细的原因,但留下了很短的一句结论“烂片快跑”。
邱玉洁: 你不能要求观众说烂片的同时给你 12345 列出来为什么烂,有时候就是一种宏观的情绪,我也接受这个情绪。
这几天让我想的比较多的,其实是大家说的“不懂”“莫名其妙”,我觉得是因为我们叠加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假定性的设置,他们能看到头顶的数字,而且数字不一样,这有理解的成本。同时还有爱情的可信度的问题,有人说两个人进展太快,也有人说两个人进展太慢,这个东西其实有一点主观。
所以这两个东西叠加以后有个指数效应,不是所有观众都能跟随着剧情走下去了,如果观众被某个点卡住了,确实会愤怒,会觉得是烂片。
但其实我是很细腻地去铺陈了一些细节,我不是不在乎观众,我以前做编剧也写过很有市场性的项目,我离观众其实不是那么遥远,从主观态度上我没有背对观众。
娱理:我看到一个高赞的评论,说“爱情片最怕是观众还没爱上,主角就爱上了,剩下的时间就在想他们怎么爱上了,到底爱什么了”。《 7 天》用了一见钟情的设定,并不是所有观众都 get 这个节奏,对于类似的评论,导演有什么思考?
邱玉洁: 对于假定性的设定,必须要有非常扎实的逻辑,这可能是我在编剧和拍摄过程中稍稍放松的地方。两个人物做出了超出常理的选择,其实我也没有特别着墨动机,而是选择更多呈现他们俩这样选择以后的状态是什么,这个状态的呈现确实也感染到观众,但我没有很体贴地在需要观众跟随的重要节点给出动机的强调,会让一些观众迷失。
还有一个比较触动我的评论,是说电影的前后两部分有些割裂,我觉得有道理,我其实受过类型片的训练,对节奏和结构是有意识的,但我又有很强的个人特质,未来需要找到更精确的组织和调和两部分的方式,不能想当然。
娱理:说到前后的割裂,也有观众不理解这个 he 的结局,说不懂为什么两人突然就战胜全世界了,也有观众说从来没有这么期待过 be 的结局。关于结局,当初是怎么讨论的?
邱玉洁: 这个结局我们讨论了很久,我是喜欢现在的结局的,没有那么牵强,不是说硬凑合,不是迎合讨好观众,也不是硬塞给观众一个我不相信的结局。
我喜欢这个结局是因为这是一个讲信念的故事,它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同时是两个人用爱情的方式一起去对抗规则,最后用爱情去击碎这个规则,对我来讲是挺有力量、挺振奋、也挺有治愈效果的结局。
娱理:不喜欢《 7 天》的观众留下的评价是矫情、无病呻吟,但喜欢的观众用的词是诗意、轻盈,所以你们怎么看待负评中的这些形容词?
邱玉洁: 矫情和诗意说的可能就是一件事,确实只是不同的人接受起来是不同的反应。因为片子才上映几天,这个时候负面的评论对人的冲击更大,正面的评论可能会滞后一点,一些正面的评价其实是起到了膏药的作用,会给我们一些治愈。
娱理:关于台词,有观众评价比较话剧风,也有观众说觉得整部电影的故事真空和悬浮。
尹露: 我觉得这个是电影的特点,如果把这些都拿掉了,可能这个电影就啥也不是了。它本身就不是一个极度下沉的爱情片,我也很纳闷,我们为什么不能做点不一样的东西?这个行业到底需不需要新的东西出现?
邱玉洁: 以前我的创作观里,电影确实是造梦的,电影里的人应该是高于我们的美德,他比我更好,但我觉得现在观众可能更愿意看到的是电影里的人跟我是一样的。
你看为什么《浪浪山小妖怪》那么燃,我觉得里面有一个配比,要在大部分的时候让人物完全贴近普通人,贴近我们自己,但在最后历经磨难后人物到底能不能起跳?如果最后完成了一个起跳和升华,这时候观众会觉得说也许我们也能有那一刻的燃烧绽放。
但《 7 天》里面的两个人从一开始就起跳了,确实和我们普通人重叠的部分太少了。
电影越来越需要写普通人的英雄梦想,我自己也是观众,有的时候我也会对一些片子有一些比较粗暴的反应,我觉得观众需要被理解被看见被抚慰,观众不希望被俯视,不希望被说教,这是当下越来越强烈的一个需求。
当然,我觉得电影依旧还是一个造梦的艺术,可以让观众在两个小时之内短暂的脱离现实,只是说如果要让观众进入一个梦境,你需要给这个梦境一些入口,你需要给更多结实的台阶。我自己还是会坚持做这种穿过一扇窄门,走进一个梦的世界的电影。要不然电影的类型就会太单一了,我还是希望它是多元的,不同特质的、创作基因的创作者可以继续做自己擅长的、自己能够做的东西。
总结经验
娱理:导演总结得特别好,就是要跟观众站在一起。当然,爱情片背后评论的割裂,也是因为当下人们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都不一样,观众本身很难达成统一,这些割裂最终投射到了评论上,电影要承载时代情绪。我觉得爱情片已经变成了一个门槛很高的类型。
尹露: 是的,我们原来是忽略了一点。因为两个演员实在演得很好,他们也非常有新鲜感,我猜到可能有一些价值观不一样,但觉得也许因为两个演员非常好,观众也许能看进去,我想过这样的东西,现在看来还是我太乐观了。
我喜欢看爱情片,我以前看国外那些爱情片,也不一定和他们有一样的现实,但现在观众对电影的要求更高了。 这是我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非常认的一件事情,所以我觉得我挨骂是正常的。我希望经过了这三天的沉淀之后,真正喜欢我们的观众能进来。
这几天在网上我看到好评,很多人读懂了我们的台词,看到了我们的细节,我有感到被理解,就是那种珍贵感,会让我瞬间眼泪就流下来了。我已经经历了太多风浪了,在电影上打了无数场仗,但这一次的感受特别五味杂陈。
娱理:监制刚刚说《 7 天》是一个很新的东西,你也在想行业需不需要新的东西,答案一定是需要的,但如何创新,可能也需要再想一想。
尹露: 这次通过《 7 天》,我觉得确实观众比以前更严苛了,一张电影票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其实之前《 7 天》在剧本阶段,很多人说这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很轻盈,拍摄出来之后,很多业内业外的人来看片,我们也做调研,大家都有很新鲜的感受。
我作为监制,我是负责卖片的人,我的问题就在于我还是忽略了电影跟观众沟通交流的语言是不是更贴近他们。
如果我们纯粹做一个很新的东西,可能就要用另外的方式了,就不要用接近市场化的方式来包装这个产品。《 7 天》上片前热度很高,大家很喜欢这对演员,这个 CP 也很有新鲜感。这也是我要去反思的地方,这样两个演员,放在一个相对小众的电影上,还有他们爱得这么纯粹,在当下这个时代,显得太稀缺了,我以前老觉得稀缺是好的,稀缺会显得你与众不同,现在事实验证了,稀缺会让观众产生太多疑问。
我原来擅长的是用商业的包装去做一个文艺内核、有相对深刻含义的电影,我希望达到两全,观众既喜欢,又同时能得到一种内心的很浓厚的感受,这是我以往电影作品一直追求的东西。
但这次《 7 天》给我上了一课,今后这个度我可能会把握得更精准,找到目标受众到底是哪群人。
娱理:如果一个片子在您看来是小众的创新的有门槛的,未来会放弃更广阔的市场吗?
尹露: 对我来说可能就有两种路径了。如果是很清晰的文艺片的表达,那就把成本降到非常低,我们就做一个个人的东西,我觉得要区分得更加明确。
如果今天我们做的电影的成本和表达足够大众化,就完全往大众化方向走了。用观众喜欢的方式、台词、他们想要的那种感觉来,就像暑期档的《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都非常好,导演都很厉害,技术和感受都达到了观众的要求。
可能我们作为女性创作者,我们的感性部分比较多,但在技术上我们未来要学习,要跟上时代的脉搏,要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电影在这样一个浪潮下应该是什么样的东西。
娱理:透过《 7 天》我也在想一个问题,在这个观众不相信爱情的时代,市场到底还需不需要爱情片了。
尹露: 我也在担忧,到底还要不要再做爱情片了。我一直希望跟观众站在一起,其实在拍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已经感受到现在大家已经不相信爱情了,但我们还要去拍一个纯粹的爱情片,这个过程我老想万一观众喜欢,这个想法其实对我来说像个麻醉,这也是我要自省的东西,没有万一。
爱情片是非常经典的类型,曾经那些高分经典爱情片,现在也会被一些观众打低分,电影已经不单纯了,不可能只是一个电影,它其实要承载时代的情绪,我们这个时代到底需不需要爱情电影?
我是悲观的,我觉得可能不需要了。我的初衷是在《 7 天》中呈现美好纯粹的爱情,电影始终是造梦的,我们连梦都不要了吗?这让我心里有一些酸楚。《 7 天》确实是一个比较精美的梦,我要去反思这个是不是我的选择性的错误。
邱玉洁: 其实电影上映前,我和露姐聊过一次,现在到底还需不需要爱情片了。但即使是经过这样一次冲击,我还是幼稚且头铁地觉得,是需要的。大家可能不喜欢《 7 天》,但并不是说大家不需要爱情以及爱情片。爱情片依旧是关于人的剧情片,我觉得还是很值得做。
娱理:关于市场到底需不需要爱情片,监制有和圈内的从业者们探讨过这个问题吗?
尹露: 其实我们之前都聊过,他们就觉得我很有勇气,还在做一个纯粹的爱情片。爱情片现在已经不是市场的刚需,因为这几年的感情观的变化,爱情片已经变成非常鸡肋的东西了。
我前天还在跟宣发团队聊,他们说我在电影里投射了太多自己的情感价值感,这个价值感现在不一定被大家认同,我和导演在情感观上非常契合,不需要多言,但也有人会问你们凭什么去做一个反潮流的电影,你们怎么胆子这么大去做一个这么纯粹的爱情片。
我可能还是一个有点理想主义的人,我要承担这次整体的结果。这种理想化的东西,今后可能在我的作品里要稍微往后撤一撤了。但我希望导演、创作者们继续保持理想化的感受,不要被当下这样的结果打击到,他们要保持热诚,而我需要去平衡,不能老是一股脑的理想化,一个产品需要去符合这类产品的需求,我不要再去有太多梦,这是我这次得到的感受。
创作《 7 天》
有观众在差评中问,“导演编剧谈过正常人的恋爱吗?”
其实邱玉洁和老公是学生时代的恋人,已经在一起 16 年,老公也是《 7 天》的另一位编剧。
“我写这个故事还是有原因的,我和我老公十八九岁就在一起,现在 16 年了,我跟他确实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是浓度决定的,浓度也影响了长度,确实不是任意两个人遇到都会产生那么强烈的震颤,能遇到那么深地触及到你内心的人很难得,强烈的浓度才足以去抵抗日常的损耗。”
一些观众不相信纯爱,但某种程度,邱玉洁算是个纯爱战士,她每次参加婚礼时,都会被朋友们的爱情感动落泪;她也是爱情片深度爱好者,每年都会重看《泰坦尼克号》和《断背山》;在做编剧时,她也特别在意爱情线的描写。
《 7 天》收获两极分化的评论后,监制尹露告诉 娱理工作室 ,自己见惯了大风大浪,主要是心疼导演,她很希望保护好邱玉洁这样理想主义的创作者。
邱玉洁透露,这次从编剧转型做电影导演,机会到来时她其实是犹豫的,是尹露拿着小锤子凿开她的壳,一遍遍叩问她的内心:你真的不想吗?
如果只看外表,温柔的邱玉洁也不符合大家对传统意义上导演的想象,她不强势也不雷厉风行,朋友们评价她“活人微死”,尹露也会建议她说话要更加果决。
但每个创作者都在重塑对于导演的定义,不同面貌和经历的创作者才会带来不同气质的电影。观众对于爱情片的感受,和自己的爱情观有关,创作者拍出怎样的爱情片,同样和自己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同频的人会在电影里共振。
在观影时,笔者的感受是,导演大概是个 infp ,认识导演之后,答案被验证。邱玉洁喜欢在朋友圈分享那些细节的、感性的、弥漫着气味感的生活瞬间,《 7 天》“片如其人”,是她真诚的投射。
《 7 天》不是由惊天动地的情节支撑起的,而是靠细碎的细节铺陈,将观众不知不觉带入高概念的设置中。
片中男女主人公认识的当天,就在学校运动场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其中有句很特别的台词是说“调屁的气味”,邱玉洁说,自己之所以会写出这个桥段,就是因为生活中她能感受到瞬间的气味,她很在意气味的调配,整部电影剧情的铺陈,其实也是一种小感觉、小气味的调配。
《 7 天》中一些有趣的细节,都来源于邱玉洁对于片场的气味和感受的捕捉。
比如有场戏是蒋奇明抱起张艺凡,邱玉洁敏锐地感受到,个子很高的张艺凡身体上有一种拘束感,所以她让张艺凡把那句“我太高了”的内心 os 变成台词,蒋奇明则根据这个调整即兴发挥,加上了“亲你会变矮”的台词,还设计了亲一下逐渐长高的动作,让整场戏一下子生动起来。
再比如在最浪漫时刻突然聊“你会刷牙吗”这个破坏气氛的,虽然是原剧本中就有的设定,但这场戏需要很精确的对喜感和节奏的把控,导演和蒋奇明都是摩羯座,看起来严肃,但会有突如其来的冷幽默,于是摩羯座的剧本和摩羯座的表演碰撞出了很有趣的火花。
《 7 天》中那些细腻的、诗意的部分,也得益于女性居多的幕后创作者们的共同托举。
“我们不算是一个全女团队,但确实女生很多。
摄影指导小余姐太适合拍《 7 天》了,她拍的空镜就饱含情绪,哪怕只是鸟飞了一下,树叶吹动了一下,她拍的就是有一种很强的情绪,我们这个故事很需要氛围和情绪的外化。她对我还有很大的一个帮助是帮我排了很多节目,我常常拍一两条之后,就会在监视器前面喊,小余姐,这场戏不好看不灵动啊,她会跟我一起去编排增加细节,让戏变得更生动一点。
剪辑指导朱琳姐,技术上非常全面,我写剧本的时候常常很爱写一个东西叫豪华蒙太奇,我几乎觉得只有朱琳姐能剪出豪华蒙太奇,节奏和情绪各方面都太饱满了。从围读剧本时,我常常就觉得她其实比我更懂这个剧本,她在保护这个剧本和捍卫我们剧本里面的人物。
造型指导吴老师很实干、很浪漫、有极高的审美,在细节上又非常细致。我其实是到最近看片的时候,才意识到在关键场景葬礼上,温倩的那顶帽子是一顶完美的帽子,吴老师团队给了很多东西都是完美的,演员的服装都是手工毛毡缝制的,我其实拍摄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是这么珍贵的事情。
声音执导丹枫老师是一个男生,他做的声音简洁但有层次,很朴素又很有美感,声音是另外一套语言,他用另外一套语言又重新写了一次这个故事。两个主人公相处的时间不多,丹枫老师会在背景一直放一个潮汐的声音,这个潮汐的声音不仅美,还有一个象征性,就像爱情的一波一波袭来。还有追帽子的那场诀别戏,丹枫老师在里面做了一个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第一次听到的时候我觉得好有压迫,有一种宿命感,就像一个东西扑面而来但你没法抵抗它。
片中的每个场景都是美术老师翟韬用心打造和寻找的。儿童剧场的那些道具,翟老师找了小朋友先画了一批画,他从中提取最童趣的元素。月神酒吧是女主角温倩的外化,因为这个电影有很多关于时间的东西,对于时间在美术上面也有很多细节的呈现,比如月神酒吧里面的蜡烛烛台的变化、植被的变化、器具上面生锈。
还有《 7 天》那种暧昧的气氛,需要调色老师去建立; 倒计时的数字视觉的呈现、穷奇的刀光、男主角劈砍巨石,是特效团队给出既符合这个片子的美感,技术上也非常过硬的支撑;还有音乐部分做出了很符合这两个人气质的主题曲,在关键节点处能够烘托气氛,让观众沉浸式去感受他们的分别和重逢。 各个团队的老师都帮了我很多。 ”
《 7 天》还要继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观众,在两极分化的评论过后,两位从业者也获得成长,为接下来的创作之路汲取经验。
邱玉洁说,这次的负评给自己真正的震荡,让她反思需要去坚持和改变什么。虽然做编剧时写过一些商业片和类型片,但如果接下来还有机会当导演拍片,她并不会就选择商业片的路径,她还想再做一些尝试,在自我感受和观众需求之间找到合适的配比,继续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为此,必须要做好的自己的长板,让长板足够长,“这次就是长板不够长,不够抵抗短板带来的评价,我觉得如果我要保持我自己这些特点的话,就必须要让长板足够坚固。”
尹露认为,市场不需要同质化的产品,创作者坚持自己的独特性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更商业的部分就由我先去调配,导演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真心。”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