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带棺西征的孤勇者走进年轻人心里?——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创作谈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6:02 3

摘要:1880年初夏时节,年近七旬的左宗棠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身染痢疾、风疹甚至多次吐血,他的妻子、长子和两位女儿也相继离世,朝堂内外反对声起此彼伏,昔日好友大多与之对立,天地苍茫,身心俱疲,但他却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西征大本营从甘肃酒泉移驻

1880年初夏时节,年近七旬的左宗棠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因长期的边塞生活而身染痢疾、风疹甚至多次吐血,他的妻子、长子和两位女儿也相继离世,朝堂内外反对声起此彼伏,昔日好友大多与之对立,天地苍茫,身心俱疲,但他却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西征大本营从甘肃酒泉移驻到新疆哈密,出发时他带着一口漆黑的棺材,誓言不收复新疆全域绝不生还。这令人动容的一幕,便是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生动缩影,也是我创作时内心深处反复激荡的情感共鸣。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三年前,湖南广播电视台开始谋划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创制,希望这部作品以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新疆为主线,增强大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以及坚决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信念。有幸参与这部作品的创作后,我除了阅读左宗棠相关传记之外,还广泛查阅阿古柏、李鸿章、郭嵩焘等人著作及晚清相关的奏折、报刊,确保每一个事件、每一份奏折、每一个节点,都有理有据、史料扎实、客观公允,这也正符合当下年轻观众喜欢参与纪录片“考据”的趋势。

《左宗棠收复新疆》自8月4日在湖南卫视等平台晚间黄金档播出后,不少青年观众表示在观看本片后深受震动,感到廓清了迷雾、增强了认同。作为创作者,我认为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爱国主线一以贯之。无论是在面对“海防派”放弃新疆的主张时,还是在面对粮草转运等困难时,亦或是在收复北疆后众人提倡南疆藩属时,左宗棠始终敢为人先、排除万难,其核心信念就是“国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在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左宗棠始终不回旋,因而被许多网友称赞为“晚清最后一块硬骨头”。

二是民族团结照亮全片。本片除了突出左宗棠坚持收复疆土时的大义凛然之外,还通过当时国外考察者的记载、国际国内报刊、官方典籍和民间歌谣等生动真实地反映新疆各族群众迫切回归祖国的真实情感。比如西征军攻克南疆各城时,各族群众如盼“王师北定”一般箪食壶浆地在城门迎接,让许多观众纷纷在弹幕中直呼“泪目”;在进攻过程中,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各族民众不仅日夜盼望王师到来,而且要么做向导,要么随同打仗,成为连战连捷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正是在各族同胞的勠力同心、同舟共济下,才赢得了这场收复领土的伟大事业。

此外,左宗棠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十分注重严明军纪和民族平等,多次强调“只打真贼,不扰平民”的方针,在重建过程中,左宗棠改变之前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汉族民众分城居住的习惯,在尊重各自习俗的基础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曾写过一幅对联,上联是“万山不隔中秋月”,说的是无论相隔多远,都无法隔绝人民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愿望;下联是“千年复见黄河清”,唯有国家安定团结,才能海晏河清、人民安康。如今,在甘肃、新疆一些地区还能看到左宗棠当年命人栽种的杨柳,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左公柳”,这正是各族同胞共同抗击外辱、共同维护统一、共同建设家园的美好见证。左宗棠收复新疆已经过去一百四十多年了,但这部作品所彰显的精神品格和动人故事,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以此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献礼。

滕飞(作者系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撰稿人、民盟中央委员)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