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语电影的璀璨星空中,1963 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早春二月》无疑是一颗独特且耀眼的明珠。这部影片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精心改编并执导,汇聚了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等一众实力演员,他们用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时代韵味与深度思考的
在华语电影的璀璨星空中,1963 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早春二月》无疑是一颗独特且耀眼的明珠。这部影片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精心改编并执导,汇聚了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等一众实力演员,他们用精湛的演技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时代韵味与深度思考的故事。
《早春二月》诞生于 “十七年电影” 时期,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紧密围绕着社会变革与时代精神,但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相对稀缺。《早春二月》却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了 “五四” 退潮后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一部知识分子题材佳作 ,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杰出典范。
然而,这部艺术价值极高的影片在问世之初,却遭遇了坎坷的命运。直到新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电影艺术认识的深化,《早春二月》才得以重见天日,获得了应有的正面评价。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这部影片的价值,发现它对 “五四” 精神的呈现与反思具有独到的历史真实性和深刻性,其艺术成就更是不容小觑。
《早春二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对原著的精心改编。这部影片改编自柔石的小说《二月》 ,柔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 “五四” 退潮后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挣扎,而谢铁骊导演在将其搬上银幕时,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进行了大胆且富有创意的改动,使得影片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实现了超越。
为原作增添 “亮色” 是影片改编的一大亮点。在原著中,小说的氛围较为消极低沉,充满了无奈与绝望。而在电影里,这些情绪得到了淡化。比如,原作中萧涧秋弹奏的钢琴曲是《青春不再来》,充满了对时光流逝和理想破灭的哀伤;影片将其改为《徘徊曲》 ,更准确地体现了萧涧秋在那个时代的彷徨与探索,为人物的心境增添了一份动态的挣扎感。
又如小说结尾,萧涧秋因陷入矛盾的漩涡,尤其是文嫂的自杀,最后被迫逃离了芙蓉镇,给人一种彻底的失败与逃避之感;影片则改为他经历挫折后清醒过来,决心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这一改动赋予了萧涧秋这个角色更积极的人生走向,也让影片的主题更具鼓舞性,展现出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困境中崛起的精神力量。
增加穷学生王福生的情节,是影片改编的又一神来之笔。王福生是一个勤奋好学但家境贫寒的学生,他每天都要帮父亲干活,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上学,却还是因为家庭的困境最终被迫辍学。这一情节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社会现实层面。它不仅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也表明了萧涧秋教育理想的失败。萧涧秋原本相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他满怀热情地投身教育事业,然而王福生的遭遇让他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仅凭教育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这一情节的设置,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题,使影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更加有力。
尽管影片对原著进行了这些改动,在一定程度上对萧涧秋的形象有了 “拔高”,但谢铁骊导演始终做到了对原著的 “四个尊重”:尊重原著的思想内涵、时代背景、主要人物的塑造以及艺术风格。
他深刻理解原著中所表达的 “五四” 精神以及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的困境与追求,通过巧妙的改编,将这些思想内涵以更生动、更直观的电影语言呈现出来;在时代背景的还原上,影片从场景布置、人物服饰到社会风俗等方面都做到了细致入微,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气息的年代;在主要人物的塑造上,保留了原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萧涧秋的彷徨与善良、陶岚的热情与叛逆、文嫂的苦难与坚韧等都在影片中得到了精准的诠释;在艺术风格上,延续了原著含蓄、深沉的基调,同时融入了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诗意的镜头语言、细腻的情感刻画等,使得影片既有文学的韵味,又有电影的视觉魅力。
在《早春二月》所构建的艺术世界里,萧涧秋无疑是最为耀眼且复杂的核心人物,他承载着 “五四” 退潮后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重负与不懈追求,其形象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斑驳光影与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
萧涧秋经历了 “五四” 退潮后知识分子阵营的急剧分化 ,那是一个理想的火焰被现实的冷雨无情浇灭的时代,曾经激情澎湃的青年们在迷茫中四处碰壁,信仰的大厦在风雨中摇摇欲坠。萧涧秋也未能幸免,他在四顾彷徨中走遍大半个中国 ,试图在广阔的天地间寻找到一丝希望的曙光,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地让他失望,城市的喧嚣与冷漠让他疲惫不堪,他对城市生活感到深深的厌倦,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有 “世外桃源” 之称的江南小镇 —— 芙蓉镇,期望在这里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安宁,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土壤。
初到芙蓉镇的萧涧秋,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期待和对理想的执着。他决心帮助因革命而牺牲的昔日同学的遗孀文嫂一家 ,这份决心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正义的坚守,是 “五四” 人道主义精神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他毫不犹豫地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接济文嫂,关心文嫂和孩子们的生活,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希望。同时,他全心投入教育事业 ,相信教育是改变社会、拯救国家的希望所在。在他看来,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有知识、有理想的新青年,从而为社会的变革注入力量。他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认真备课,耐心教导学生,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点亮学生们的未来。
但现实却远比他想象的残酷。萧涧秋很快就置身于流言蜚语和矛盾是非的漩涡之中 ,成为了小镇上保守势力攻击的对象。他接济文嫂、帮助文嫂的女儿采莲上学的善举,被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污蔑为采莲的 “野爸爸”,这种无端的指责和污蔑,是对他善良本性的亵渎,也是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践踏;他与陶岚的接近,引起了同事钱正兴的嫉恨 ,钱正兴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暗中破坏萧涧秋的正常教学活动,试图将他从这个小镇上赶走。面对这些恶意的中伤和打击,萧涧秋并没有退缩,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与陶岚一起坚定地帮助文嫂,展现出了他的勇敢和坚定。
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萧涧秋的善良和努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文嫂的小儿子阿宝病死 ,这对文嫂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让萧涧秋感到无比的悲痛和自责。为了从根本上帮助文嫂,他决定与文嫂结婚 ,给予她和孩子们一个稳定的家。然而,文嫂却因绝望而自杀 ,她的死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萧涧秋的内心,让他感到深深的挫败和无力。与此同时,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穷学生王福生也因家庭困难而被迫辍学 ,这让他的教育理想彻底破灭。至此,萧涧秋救助文嫂、投身教育的两大作为均告失败 ,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小镇上已经无能为力,最终做出了离开芙蓉镇的选择。
在《早春二月》所描绘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画卷中,陶岚宛如一朵盛开在旧时代阴霾下的铿锵玫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个性,成为影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受 “五四” 精神激励而成长起来的新女性 ,身上延续着 “五四” 运动勃兴时知识分子那种激昂而热烈的青春情绪,为影片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
陶岚的性格特点鲜明,她勇敢、叛逆,充满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她 “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 的个人主义 ,是 “五四” 精神的生动体现。在那个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芙蓉镇,大多数女性还在遵循着旧有的礼教规范,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陶岚却如同一股不羁的风,敢于挑战传统的束缚,大胆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和爱情。
她不愿被母亲和哥哥的安排所束缚,坚决拒绝了钱正兴的求婚 ,因为她深知,钱正兴所代表的是一种世俗的、功利的价值观,与她内心深处对自由和真爱的追求背道而驰。她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真挚的爱情,是能够与自己在精神上相互契合的伴侣。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她对封建婚姻制度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一恶习的反抗,也体现了她作为新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在精神和情感层面,陶岚与萧涧秋之间有着紧密的纽带,而这条纽带正是 “五四” 精神 。他们都受到 “五四” 思潮的影响,对旧世界有着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对新的生活和理想充满了向往。这种共同的精神追求,使他们在相识相知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陶岚仰慕萧涧秋,将他视为自己的 “五四” 前辈 ,萧涧秋的学识、思想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都深深吸引着她。
而陶岚自身更富锐气和激情的个性气质 ,也如同阳光一般,照亮了萧涧秋沉闷的生活,给他增添了奋斗的勇气。在与萧涧秋的相处中,陶岚不断地鼓励他,支持他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当萧涧秋在帮助文嫂的过程中遭遇流言蜚语和恶意中伤时,陶岚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与他共同对抗外界的压力,她的陪伴和支持,让萧涧秋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陶岚的形象,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象征 ,更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对解放和变革的渴望。她的出现,为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增添了一抹亮色,展现了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觉醒和抗争。她的勇敢和坚定,激励着无数观众,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追求自由和解放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与同时期电影中的其他女性形象相比,陶岚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她既有坚强的一面,敢于与传统势力作斗争,又有脆弱的一面,在面对爱情和生活的挫折时,也会感到迷茫和无助。她的善良中夹杂着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使她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诗意镜头在《早春二月》中,导演谢铁骊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为观众编织了一张细腻而动人的情感之网,让人物的思想情感在每一帧画面中流淌,使影片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韵味无穷。
影片的画面构图极为讲究,导演巧妙地将人物与环境氛围紧密相连,通过人与物的映衬、情与景的交融,深入地观照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起始镜头就别具匠心:摄影机从船舱外景缓缓横摇至船窗口,展现出拥挤嘈杂的船舱内,萧涧秋独坐其中,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他的脸上写满了烦闷与无奈 。
这个画面不仅交代了萧涧秋的所处环境,更通过他与周围人群的对比,暗示了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与迷茫。随后,他起身走出船舱眺望远方,镜头随着他的动作切换,展现出广阔的江面和远方的天际,此时他顿觉心胸舒畅。这一对比强烈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萧涧秋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束缚的挣脱。
当萧涧秋第一次踏上芙蓉镇时,镜头同样采用了独特的构图方式 :画面中既展示了江南古镇古朴、安静的风貌,青石板路、白墙黑瓦、小桥流水,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祥和;同时,又将萧涧秋置身于镇上人的观察和议论之中,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引来旁人的侧目。这让他既欣喜于环境的安逸,又体会到身为异乡来客的不安。这种将人物置于环境之中,通过环境的烘托来展现人物内心感受的构图方式,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如萧涧秋与陶岚的 “梅林漫步”、“河边夜谈”,以及他多次经过石桥穿梭于学校和文嫂家等外景镜头 。
在 “梅林漫步” 中,梅林的清幽与宁静,与萧涧秋和陶岚之间渐生的情愫相互映衬,梅林的繁花似锦象征着他们内心的美好情感;而 “河边夜谈” 时,河水的流淌、夜色的深沉,又为他们的交流增添了一份静谧和神秘的氛围,他们的身影在夜色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仿佛在黑暗中寻找着光明的方向。
空镜头的运用是《早春二月》镜头语言的一大亮点 ,导演充分挖掘了空镜头所具有的象征写意性及其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作用。当萧涧秋得知文嫂家庭的不幸之后,原本舒畅的心情一下沉重起来,影片随即接上一个江水翻腾、冲击孤舟的写景镜头 。这个镜头既是人物的视觉所见,因而符合影片的时空逻辑,又起到了外化人物心理世界的移情作用。翻腾的江水如同萧涧秋内心的波澜,冲击着他的心灵,而孤舟则象征着文嫂一家在命运的洪流中孤立无援,也暗示了萧涧秋在面对这一切时的无力感。
再如,为了表现萧涧秋因接济文嫂并帮助采莲上学而初尝成功的喜悦,影片用一组春暖花开、鸭子戏水的温馨镜头加以展示 ,画面中,春天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花朵绽放,鸭子在水中欢快地游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与萧涧秋此时内心的喜悦相呼应,让观众也能感受到他的快乐;而当采莲告诉他小孩子们骂她有个野爸爸时,则以一组狂风乌云、大雨倾盆的空景镜头来显示他内心的愤慨 ,狂风、乌云和大雨,将萧涧秋内心的愤怒和无奈尽情地宣泄出来,也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他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近景和特写镜头的运用,也是影片刻画人物心理情感的重要手段 。影片在表现萧涧秋和陶岚的对话镜头时,多采用中、近景 ,通过他们面部的表情、眼神的交流以及细微的动作,展现出他们之间情感的变化和内心的想法。在 “梅林漫步”、“河边夜谈” 等场景中,中、近景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他们脸上的微笑、眼中的光芒,以及偶尔流露出的羞涩和紧张,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他们之间爱情的萌芽和发展。
而在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的起伏变化时,影片则适当运用面部特写 。当萧涧秋得知文嫂上吊而深感震惊时,镜头特写了他握笔时手的颤抖 ,这个特写镜头将他内心的震惊和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手微微颤抖,仿佛承载着无尽的悲伤和自责,让观众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悲痛。此外,影片还成功运用某些细节特写来刻画人物 ,当萧涧秋初到芙蓉镇感到受人关注和议论时,镜头特写了他注视自己的一双沾满泥土的皮鞋 ,这双皮鞋既是他四处奔走求索的写照,也表明了他的异乡来客身份,通过这个细节,观众可以感受到他在这个陌生环境中的不安和迷茫;影片两次特写萧涧秋与陶岚并排行走而且步调一致的脚步 ,以此显示两人的思想情感关系,他们的脚步整齐划一,象征着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契合,也预示着他们将在未来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一部经典影片的诞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他们如同魔法师一般,用自己的演技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让观众沉浸于影片所构建的世界中。在《早春二月》这部电影里,孙道临和谢芳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无疑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将萧涧秋和陶岚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
孙道临,这位出生于北平,祖籍浙江嘉善的著名电影艺术家 ,他的演艺生涯堪称一部辉煌的传奇。早年在燕京大学时,他就积极参加戏剧演出,展现出了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和天赋。1943 年,他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演员生涯 。在话剧舞台上,他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出演过《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多部经典名剧 ,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演技,更让他对各种角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1948 年,孙道临登上电影银幕 ,从此在电影的世界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先后主演了《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众多经典影片 ,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早春二月》中,孙道临扮演的萧涧秋 ,无疑是他电影表演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孙道临付出了诸多努力。他深入研究角色的背景和性格特点,从萧涧秋的成长经历、思想观念到行为举止,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揣摩。他努力寻找与角色的共鸣点,将自己融入到萧涧秋的世界中,力求展现出这个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变化。在表演过程中,孙道临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表演细腻、含蓄、自然 ,富有艺术张力。他通过细微的神情变化、动作姿态和语言表达,将萧涧秋的彷徨、善良、坚定等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萧涧秋面对文嫂一家的困境时,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同情和关切;当他遭受流言蜚语的攻击时,他的脸上写满了无奈和愤怒,但又不失坚定;当他与陶岚相处时,他的表情和动作中又流露出温柔和羞涩。这些细微而真实的表演,让萧涧秋这个角色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孙道临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分子气质 ,也为他塑造萧涧秋这个角色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他的儒雅、内敛和深沉,与萧涧秋的形象完美契合,仿佛他就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萧涧秋,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之中。
谢芳,同样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演员 ,1935 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自幼便对文艺充满了热爱。在走上电影银幕之前,她作为歌剧演员在《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剧中崭露头角 ,她甜美的嗓音和出色的表演才华,为她日后的电影表演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9 年,谢芳因扮演《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而一举成名 ,她将林道静的勇敢、坚定和追求进步的精神演绎得十分到位,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此后,她在《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泪痕》《第二次握手》等多部影片中担任重要角色 ,不断展现出自己卓越的表演实力。
在《早春二月》中,谢芳饰演的陶岚 ,是她演艺生涯中的又一经典角色。为了诠释好陶岚这个热情奔放、追求个性的新女性形象,谢芳下足了功夫。她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把握陶岚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陶岚的勇敢和叛逆,在那个时代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谢芳通过自己的表演,将这种独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她的笑容中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她的一举一动都散发着个性的魅力。
在与孙道临的对手戏中,谢芳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与孙道临默契配合,将陶岚与萧涧秋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思想交流演绎得十分精彩。她的表演优雅、大方 ,尤其是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成为了她塑造陶岚这个角色的有力武器。通过眼神的变化,她能够准确地传达出陶岚内心的情感,无论是对萧涧秋的爱慕、对传统的反抗还是对生活的热爱,都能让观众从她的眼神中感受到。当陶岚与萧涧秋在梅林漫步时,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喜悦和羞涩;当她面对钱正兴的纠缠时,她的眼神中则透露出厌恶和不屑;当她得知萧涧秋要离开芙蓉镇时,她的眼神中又流露出失落和不舍。这些细腻的表演,让陶岚这个角色充满了生命力,成为了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