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咱们打小就听过,但里头藏着的细节,要是没人点拨,还真不一定能看明白。今天咱们就跟着历史学者李开元的思路,扒一扒这事儿里三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说不定能帮你刷新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咱们打小就听过,但里头藏着的细节,要是没人点拨,还真不一定能看明白。今天咱们就跟着历史学者李开元的思路,扒一扒这事儿里三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点,说不定能帮你刷新对这段历史的认知。
先说说刺秦现场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医官夏无且。很多人读《史记》时,可能都没把这个名字放在心上,可他偏偏是解开刺秦细节的关键。
公元前 227 年那天,荆轲拿着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头颅进咸阳宫,图穷匕见的瞬间,整个大殿乱作一团。秦王嬴政吓得绕着柱子跑,荆轲在后面追,这时候夏无且出手了,他把手里装着药的袋子朝荆轲扔了过去。虽没真伤着荆轲,却给秦王争取了拔剑的时间。
事后论功行赏,秦王专门赏了夏无且两百镒黄金,还说了句 “无且爱我”。这句话在史书中特别少见,要知道秦王嬴政的原话,没几句能流传下来。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刺客列传》末尾专门提了一嘴,说世人传荆轲刺伤了秦王,这是谣言,他这话的依据,就来自夏无且的口述。
本来想以为这口述是夏无且直接告诉司马迁的,后来发现不对,司马迁那会儿还没出生呢,真正的传播路径是夏无且告诉公孙季功和董生,这俩人再传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夏无且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的医官身份。一般史书记录刺杀事件,只会说 “刺杀未成”“凶手被诛”,可他不一样,他说荆轲左手抓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过去,连左右手都分得清清楚楚;还说秦王拔剑后砍了荆轲八刀,荆轲才瘫倒在地。
说实话,这种精确到 “刀数” 的记录,在别的史书中很难见到。后来想了想,这也难怪,他是医官,验伤是本职工作,数清楚刀数本就是职业习惯。对比一下北魏元子攸刺杀尔朱荣的记载,只说刺杀成功,压根没提刺了几刀,两相对比,更能看出夏无且口述的珍贵。而且夏无且活得久,一直到西汉初年,他相当于把秦朝的历史细节,直接 “传递” 到了汉朝,成了连接秦汉的一段 “活史料”。
说完夏无且,再聊聊秦王嬴政的形象。咱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秦王,比如《荆轲刺秦王》里李雪健演的那样,要么声音嘶哑,要么外貌怪异,这其实是受了一本叫《尉缭子》的书影响。《尉缭子》里说秦王是 “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翻译过来就是鹰钩鼻、鸡胸、声音像豺狼,还说这种人是 “忍人”,有求于人时低声下气,一旦得势就会反噬。
老实讲,这种描述更像相面先生的套话,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李开元就说,这种 “鸟型外貌配忍人性格” 的说法,原型其实是越王勾践。古代相面术就有这毛病,喜欢把特定性格和固定外貌绑在一起,勾践因为卧薪尝胆的经历,成了 “忍人” 的代表,结果后人就把这套说辞安到了秦王头上。秦王确实在赵国当过质子,吃过苦,但这和勾践亡国后的经历完全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
要我说,想知道秦王真实的身体状态,还是得看夏无且的记录。他说荆轲追秦王追不上,秦王还能一下子跳起来挣脱衣袖,最后荆轲扔匕首也没中。
那会儿秦王才三十多岁,要是真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体弱,怎么可能这么敏捷?再想想,秦王的父亲是秦国公子,母亲是赵国舞女,从遗传角度看,外貌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只能说,陈凯歌拍电影时,太相信《尉缭子》的说法了。
最后咱们聊聊一个更常见的误区——秦朝尚水德、穿黑衣服。从小到大,不管是课本还是影视剧,都这么说,可考古发现却打了个 “耳光”。1974 年兵马俑刚挖出来时,考古人员发现那些俑身上其实有红、绿、蓝多种颜色,只是出土后氧化太快,颜色才掉了。不光士兵俑,文官俑、车马俑也都是彩色的,这和 “尚黑” 的说法完全对不上。
李开元提出过一个 “3+n” 的历史认知框架,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他说 “第一历史” 是真实发生的事,已经没法复原了;“第二历史” 是当时留下的史料,比如秦简、文物;“第三历史” 才是像《史记》这样的史书。很多人觉得《史记》就是绝对的真相,其实不对,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没见过兵马俑和秦简,他只能根据自己能看到的材料来写。
“秦朝尚水德” 的说法,就来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可咱们看看秦代的实际情况:马车都是四匹马拉,没见过五匹的;印章大多是一寸见方,也没按 “五” 的倍数来。
后来才搞清楚,“秦尚水德” 其实是汉朝人编的。汉朝建立后,用十月当岁首,和秦朝一样,为了给自己继承秦制找理由,就说秦朝是水德,汉朝是土德,这样才符合 “五德终始” 的说法。说白了,这就是汉朝人给秦朝安的 “身份”,不是秦朝自己的规定。
这么梳理下来,是不是觉得对 “荆轲刺秦王” 这段历史有了新认识?以前我们总觉得史书说的就是对的,可随着考古发现增多,加上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很多固有认知都得改改。夏无且的口述、兵马俑的颜色、《尉缭子》的误导,这些细节拼在一起,才让这段历史更真实。说实话,研究历史就是这样,不能只看一本书、一个说法,得多找证据、多思考,才能离真相更近一点。
来源:青溪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