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东极岛》观感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04:27 3

摘要:朱一龙和吴磊饰演的东极岛兄弟,从最初的犹豫到最终的坚定,用生命诠释了中国渔民的大义与担当,而他们意外死亡的结局更令人深思。

善良与血性:《东极岛》中的人性光辉与意外结局

朱一龙和吴磊饰演的东极岛兄弟,从最初的犹豫到最终的坚定,用生命诠释了中国渔民的大义与担当,而他们意外死亡的结局更令人深思。

电影《东极岛》以1942年浙江舟山渔民冒死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蓝本,讲述了“里斯本丸”号沉没后,中国渔民不顾日军威胁英勇救人的动人故事。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更是对人性光辉的深刻探讨。两位主角阿赑(朱一龙饰)和阿荡(吴磊饰)兄弟的表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01 演员精湛演技:朱一龙与吴磊的蜕变

朱一龙饰演的阿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他从一个渴望离开东极岛去上海闯荡的年轻人,转变为带领渔民救人的英雄。

朱一龙精准地把握了角色的内心变化,从最初的犹豫到后来的坚定,将情感转变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为角色锻炼出健美的身材,打戏拳拳到肉、力量感十足。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抱着弟弟阿荡尸体的戏份,虽然没有台词,但通过细腻的表演传达了角色深沉的悲痛与失落。

吴磊饰演的阿荡则是角色转变最为明显的人物之一。影片开头,他是一个阳光热心的男孩,但随着剧情发展,他的内心经历了巨大变化。

吴磊将这种转变演绎得相当自然,从初始的快乐到后来的痛苦与绝望。特别是在目睹好友“牛们”被杀的戏份中,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愤怒与悲伤,成为了影片的一大亮点。

02 救援外国人的态度:从犹豫到坚定的转变

弟弟阿荡不顾危险救下英军战俘纽曼,喊着“这是条活生生的生命”,这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善良底色的璀璨光芒。

哥哥阿赑最初为保弟弟平安而反对他救洋人,到后来为弟报仇并带头营救战俘,完成了从苟安到担当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善良人性在战争洗礼中的升华。

东极岛渔民在日军的压迫下,原本选择忍气吞声,但随着日军暴行升级——刀刺大人、孩子,活活烧死人——那根“忍”的弦终于崩断。“不忍了!”这三个字从中国渔民灵魂深处迸发,点燃了每个普通中国人骨子里的血勇之火。

03 人性大义的彰显:超越国籍的生命救援

“无论国籍、肤色,生命都值得拯救”是影片深刻传达的主题。东极岛渔民在危险绝境中,不再忍让,自发团结奋起,展现的勇敢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与日月同辉。

1942年的东极岛渔民,面对日军射杀落水者的暴行, “救人”的朴素良知超越了国籍、阵营甚至殖民背景 。他们对抗的是施暴的日军,守护的是生命本身。这种善良无关身份国籍,只关乎善良人性。

最终,渔民们成功救出384名英军战俘,这一壮举不仅是对抗暴行的胜利,更是人性光辉的闪耀。

04 意外结局:主角命运的艺术处理与深刻意义

最令人意外的是两位主角的死亡结局。阿荡中弹落水,阿赑用最后的力气把弟弟推上暗礁,自己却被炮弹震入漩涡。

天亮时,潮水退去,阿荡抱着哥哥的尸体,身后是384名被救战俘跪成一排,向东方磕头。这一场景极具震撼力,令人泪目难忍。

主角双双牺牲的结局出乎意料,但又合情合理。他们的死亡不是传统的英雄主义告别,而是充满了悲壮与无奈,更加贴近历史的真实。

这种艺术处理使得影片更加震撼人心,让观众深刻反思战争的残酷和平凡人的伟大。

---

影片结尾,年老的阿花独白为影片画上了句号,展示了东极岛渔民在极端环境下对人命的捍卫精神。

“里斯本丸”幸存者丹尼斯·莫利的女儿动情回忆,父亲临终前叮嘱她要感谢东极岛渔民——在他心中,他们宛如天使,把人们从地狱带向光明。

83年过去了,“里斯本丸”的真相一度沉入大海,而《东极岛》这部电影将它打捞出来,掷地有声地告诉世界:这就是发生在中国东极岛上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人性光辉的礼赞。

来源:恋曲星辰之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