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上期视频中说到,在战后数十年中,遥远的中国,成为了历史学家口中“被遗忘的盟友”。这其中,既有美西方刻意为之,但我们自身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故事具有意义赋予和观念生产的功能,是跨越不同地域和文化族群且最具大众性的传播技术载体。
我们上期视频中说到,在战后数十年中,遥远的中国,成为了历史学家口中“被遗忘的盟友”。这其中,既有美西方刻意为之,但我们自身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以电影为例,近十年来,《血战钢锯岭》、《敦刻尔克》、《至暗时刻》、《奥本海默》等二战题材电影影响不小。
这些影片人物形象饱满,影像风格鲜明,将冲绳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曼哈顿计划等典型历史事件生动传神地展示于大银幕上。
令人遗憾的是,讲述南京大屠杀的《金陵十三钗》冲击奥斯卡金像奖却未获提名,记录慰安妇血泪史的《二十二》提名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却最终与奖项失之交臂。当然,中国电影无需迎合西方主流审美,更无需将奥斯卡奖的评判标准作为准绳。
但我们也不得不直面一个事实:中国二战题材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微弱声量,与中国在二战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失衡。
为什么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理论、话语表现为对西方的“学徒状态”,陷入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中,用西方话语解读中国道路,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
打破这些,就需要建立起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既不迎合但也不是简单的“自说自话”,而是世界立场的叙事视角。我们要善于把“中国的故事”上升为“世界的故事”、把“我们的故事”变成“大家的故事”
仍以二战电影为例,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的战场上,有山河破碎的深重苦难,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众志成城的国际援助,也有反败为胜的中国智慧。
1999年冯小宁自编自导的《黄河绝恋》,以中美合拍,加入爱情线与国际视角,试图用跨文化打开市场。在美国放映时,据说还因观众太多挤碎了玻璃。时至今日,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与剧情片《东极岛》共同“打捞”一艘被大海淹没的历史沉船,将中国百姓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与质朴摄入镜头,同样引发热议。
此外,我们还要善用技术手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方传播的中心垄断地位也正在被逐渐消解,这也是中国故事“走出国门”直接与国外受众面对面接触的良机。
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必要讲好中国的抗战故事。
那场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消散于历史的天空,但人类和平发展的根基远非坚不可摧,它需要人类以智慧、勇气,尤其是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意志共同珍惜、共同呵护。
来源:看看新闻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