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脱缰者也》的艺术表达体系里,天津方言绝非简单的语言工具,而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灵魂线索”。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物性格、地域风情、喜剧张力与情感内核紧密串联,成为影片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
电影《脱缰者也》以其独特的“津味”风格和荒诞叙事引发关注,影片展现了一出既松弛又刺激的黑色喜剧,在荒诞之下暗藏着曹保平导演不变的尖锐表达。
“哏”味方言绘人生
文|王楠
在《脱缰者也》的艺术表达体系里,天津方言绝非简单的语言工具,而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灵魂线索”。它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人物性格、地域风情、喜剧张力与情感内核紧密串联,成为影片打动观众的关键所在。
天津话自带的“哏儿劲”,为人物性格塑造注入了生动灵魂。郭麒麟饰演的马飞,本就带着点痞气,却藏着骨子里的善良,看似玩世不恭,实则渴望认可。天津话的语调、词汇与节奏,恰好将这种复杂特质具象化。当马飞面对外甥李嘉文的“刁难”,脱口而出“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轴啊,跟你二姨一个模子刻的”。“轴”这个极具天津地域特色的词汇,既精准点出孩子的倔强,又带着长辈式的无奈与亲昵,瞬间让马飞“嘴硬心软”的形象立了起来。再比如他跟黑帮小弟周旋时,用天津话调侃“您这阵仗,是要演《上海滩》啊?别介,我就是个混口饭吃的主儿”,语气里的调侃与示弱交织,既化解了紧张氛围,又凸显出他在困境中“见招拆招”的生存智慧。
天津方言是营造地域氛围的“活化石”。影片中的天津是充满生活气息的“鲜活角色”,方言正是激活这个角色的关键。当马飞带着外甥穿梭在巷子里,耳边传来“糖堆儿哎——刚蘸的”“熟梨糕,热乎的”之类叫卖声,这些带着天津话独特腔调的吆喝,瞬间将观众拉入那个充满年代感的天津街头。就连角色间日常对话里的“嘛呢”“别来这套”“逗你玩呢”,都像是从天津的胡同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让影片的地域背景不再是“贴标签式”的呈现,而是融入剧情肌理的真实存在。观众透过方言,能感受到天津这座城市的豁达、幽默与烟火气,仿佛真的跟着马飞和外甥,在天津的街巷里经历了一场奇妙旅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天津方言让影片的喜剧效果更具“接地气”的感染力。不同于刻意制造的段子,《脱缰者也》的笑点大多源于方言与情节的自然融合,带着一种“不刻意却好笑”的松弛感。比如马飞想哄外甥开心,学着天津快板的腔调说“李嘉文,别耷拉脸,舅舅带你吃狗不理”,生硬的模仿配上天津话的韵律,既显露出马飞的笨拙与用心,又让人忍不住发笑;再比如黑帮小弟想吓唬马飞,却用天津话说出“你再跑,我可喊警察了啊”,严肃的威胁被天津话的柔和语调中和,变成了略带滑稽的“虚张声势”。这些笑点不突兀、不刻意,因为方言的加持,反而多了一份生活的真实感,让观众在欢笑时,更能共情角色的处境——马飞的无奈、小弟的笨拙,都在方言的包裹下,变得鲜活。
天津方言还成为推动情感表达的“催化剂”,让角色间的情感更显真挚。当马飞看着父亲的遗物,用带着哽咽的天津话说“爸,我以前总跟你对着干,其实我就是想让你看看我”,方言里的亲昵与朴实,让这份迟来的忏悔少了刻意的煽情,多了直击人心的真诚;当外甥李嘉文拉着马飞的手说“舅舅,我以后跟你过,咱不回天津了”,稚嫩的声音里带着天津话的软糯,既显露出孩子的依赖,又让马飞与外甥之间的亲情变得更加温暖。这些情感瞬间,因为方言的加持,褪去了“表演感”,多了“家常感”,就像生活中普通人的真情流露,让观众在感动时,更能体会到亲情的珍贵与人性的温暖。
在《脱缰者也》中,天津方言早已超越了“语言”的范畴,成为影片艺术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了鲜活的人物,还原了真实的地域,激活了接地气的喜剧,也深化了真挚的情感。正是因为有了天津方言的加持,这部作品才更具独特的魅力与感染力,让观众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爱上了天津这座城市的风情,更记住了那些藏在方言里的温暖与真诚。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荒诞叙事下的成长与回归
文|崔婧
《脱缰者也》是导演曹保平延续“者也”系列而诞生的黑色幽默题材影片,以多条线索交织叙事的方式,将马飞的个体成长与情感回归隐藏于荒诞喜剧的剧情之下。
影片开始,马飞因欠高利贷而回家索要八十万的拆迁款,因为索要无果,所以假装绑架了自己的外甥。借贷、绑架、要赔偿款,刚从少管所被放出,马飞就这样以一个“脱缰野马”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原本一切事情都在马飞的可控范围内,但鸡子儿的出现,作为突如其来的变量打破了原本可控的局面,人物形象也因此节点开始发生转变,马飞从绑架者变为被挟持者,外甥从马飞索要钱财的筹码变为要舍身保护的亲人。那些不可控的变量,往往是改变一个人的关键因素,从马飞的讲述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所谓的坏人,年少时因为顽劣被家人误认为是作恶,家人的不信任将马飞推向了深渊,马飞被迫成为一个“恶人”。但马飞在本质上并非真“恶”。每次在不可控的场面中,马飞都奋力营救外甥、女友以及身边的朋友。外甥李嘉文作为客观视角和亲情纽带,见证着马飞的“英雄成长”。马飞在李嘉文心中从亲情“边缘者”的形象,最终变为他在作文中想写的一位亲人。
叙事本身的逻辑性和人物存在的合理性,都潜藏于荒诞之下,最终都指向于马飞的个体情感回归以及自我救赎。对于马飞而言,外甥李嘉文起初是以要挟二姐拿钱的筹码而存在的,但是这一角色在深层次上是马飞的童年映射。当马飞战胜鸡子儿救出外甥时,马飞也打破了心中对亲情的执念,最终因为脑部撞击回归到了纯粹而简单的世界中。在影片的最后,二姐在父亲坟墓前的内心坦言,将那份埋藏于心底的亲情袒露于观众面前,亲情关系在这场荒诞的闹剧之下得以修复。
荒诞喜剧的美学价值,在于其用荒诞的形式镜像化地折射现实,将人性和情感等复杂问题交织于“不合理”的情节内容中。马飞的“隐痛”,在于记忆中不完整的童年。影片在一番无厘头的闹剧结束后,马飞的心结被解开,他战胜了心中所谓的“恶”,找回了那份丢失已久的简单和纯粹。
“津味”外壳难掩叙事浮浅
文|梁世宏
曹保平导演新作《脱缰者也》试图以“津味”风格勾勒众生相,延续前作对原生家庭创伤议题的探讨。但是影片在叙事架构、喜剧元素运用、地域文化融合及主题表达等维度存在瑕疵。
影片以马飞“绑架”外甥骗取八十万拆迁款的荒诞主线为轴,支线则同步铺陈二姐马慧与前夫的离婚抚养权争夺、马飞与黑帮团伙的债务纠纷、马飞与矇矇的情感纠葛及原生家庭的积年矛盾等。然而,前半段对支线的冗长铺垫,拖慢主线推进节奏,导致叙事张力的持续耗散;后半段随着多条线索集中爆发,情节间缺乏有效勾连与收束,最终导致叙事节奏陷入“前松后乱”的泥潭。
更关键的是,人物行为动机与叙事逻辑脱节,沦为“为冲突而冲突”的窠臼。如主角马飞的成长线模糊,从欠债跑路、连累女友失去眼睛的“麻烦制造者”,到突然化身保护外甥的“守护者”,中间缺少道德觉醒的触发事件和情感阈值的积累过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飘忽不定的角色。二姐前夫跟踪二姐的情节用几个镜头草草带过,既未推动主线发展,也未深化人物性格,反而加剧了叙事冗余。
作为主打黑色幽默的喜剧犯罪题材片,影片的喜剧元素亦显疲软。电影中臭豆腐坛子打翻、价值二十万的鸽子被小六射杀等桥段,仅服务于短暂笑料,与主线无关。这种趋近小品式拼贴的喜剧手法,未能融入叙事肌理,难以引起观众共鸣。电影中黑色幽默的精髓在于基于现实逻辑的荒诞感呈现,而非脱离叙事的无厘头狂欢。相较于《追凶者也》中幽默与犯罪叙事的有机融合,《脱缰者也》的喜剧设计显得刻意而割裂。
影片试图以天津方言、特色小吃与街道建筑构建地域风格,却陷入符号堆叠的创作误区。天津方言承载的“哏”式语言智慧和地方特质,在片中简化为制造笑料的语言工具,非但未通过对白传递地域背景下人物的性格逻辑与行为特质,反而存在为“造哏”而堆砌台词的刻意性。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等地域符号的机械拼凑,缺乏对“码头文化”“市井哲学”等文化内核的挖掘,地域文化成为悬浮于故事之外的浅层包装。
主题表达上,原生家庭议题的处理浅尝辄止。影片虽将马飞的“脱缰”归因于童年被诬陷偷窃金表、被父亲送入少管所的创伤记忆,却仅把父亲简化为功能性“创伤符号”,与曹保平过往作品中对家庭创伤的深刻剖解形成鲜明落差。大团圆结尾更显突兀,经历了绑架外甥的闹剧、为拆迁款撕破脸皮的家族成员最后温情和解,马飞也因头部受伤智力倒退,这个设定非但未直面原生家庭创伤,反而用“认知残缺”消解了马飞与家庭间的真实矛盾,实际上是对原生家庭主题的敷衍逃避。
《脱缰者也》在票房和口碑的双重失利,暴露了影片在商业喜剧的娱乐诉求与作者表达的深刻性之间失衡,脱离了导演过往作品中锚定现实、叩问人性的创作底色。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