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暑期档作为全年最长且至关重要的档期,以其持续时间长、影片类型多元、受众覆盖广等显著特点,一直以来被视为观察中国电影市场最理想的窗口。长达三个月的时间跨度,为各类电影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通过口碑传播逐渐获得市场认可;而以学生和年轻观众为主的受众结构,更是预示着电影
作者:邵 岭
暑期档作为全年最长且至关重要的档期,以其持续时间长、影片类型多元、受众覆盖广等显著特点,一直以来被视为观察中国电影市场最理想的窗口。长达三个月的时间跨度,为各类电影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通过口碑传播逐渐获得市场认可;而以学生和年轻观众为主的受众结构,更是预示着电影市场未来的消费主力。
今年暑期档,尽管票房比2023年创下的纪录少了近百亿,却仍然为行业注入了强心剂。这不仅因为116亿元(截至北京时间8月29日18:13)的成绩超过了去年,更是在电影行业持续经历了2024年“票房回到十年前水平”和今年上半年几乎仅有《哪吒2》独领风骚而整体陷入“失温”低谷后的一次强劲反弹。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暑期档,银幕内外终于实现了一场久违的“双向互动”,重新塑造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人和观众陷入了一种“双向困惑”:电影人困惑于观众是不是不再喜欢电影、不需要电影了;观众困惑于电影人是否失去了讲好故事的能力,电影这门艺术是不是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了。这种双向的困境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脱节:电影人要么沉迷于自我表达,忽视观众的实际需求;要么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制作出同质化的内容。观众则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转向流媒体和其他娱乐形式。
而即将过去的这个暑期档,最令人欣喜之处就是双方打破了这种“互不可见”的状态。
电影人重新找回了观众——破三亿的观影人次,超过了去年同期。在此背后,是电影人看见了观众的真实需求。这并非单纯迎合与妥协,而是将对于社会心态和大众情感的深刻洞察,转化为精妙的艺术表达。
《南京照相馆》电影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等影片,虽然题材不同、类型各异,但它们不约而同地从普通人的视角切入,关心的是大时代中每一个具体的人的感受。《F1:狂飙飞车》《戏台》《捕风追影》的高口碑打破了某些固化认知:谁说本届观众必定喜新厌旧?当“老”不再指“衰老”的“老”,而是代表“老道”“老而弥坚”“姜还是老的辣”的“老”,观众就会由衷地为其投票。但是,同样是系列中的第二部,《无名之辈2》和《罗小黑战记2》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这恰恰印证了“续集”犹如一把双刃剑:究竟是再上层楼,还是沦为狗尾续貂,观众心中自有评判。
观众则重新发现了电影的魅力——今年暑期档有七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为近十年最佳。
正是因为这些佳作的存在,观众得以见证电影这门艺术在叙事、技术和表达层面仍能不断突破,看到优秀的电影人依然具备回应现实、观照时代的能力,以及勇往直前、探索未知的胆识。
在《南京照相馆》中,观众看见了历史题材电影的新可能;在《浪浪山小妖怪》中,观众看见了久违的二维动画在三维时代的“再觉醒”。而放眼整个暑期档,153部上映影片,涵盖历史、动画、喜剧、古装、动作、运动、悬疑、剧情、战争、犯罪等多元类型,让不同爱好的观众获得了多样化的观影体验。
除此之外,还看见了什么?
电影人应该看见了“明星万能论”的破产。曾几何时,一部影片配备多位流量明星,往往被视为票房的保障。然而,今年暑期档,多部拥有豪华阵容但故事乏力的作品纷纷遭遇了票房惨败。观众的反应实实在在地证明了,明星的流量已经无法直接兑换为电影的票房,演员的“咖位”远不如角色的“入味”重要。电影人由此看见,观众要的是与故事融为一体的表演,而非明星招牌的空洞陈列。
电影《东极岛》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电影人也应看见了“社会议题堆砌”的失效。一些作品试图通过简单粗暴地捆绑热门社会话题来制造噱头,却缺乏对议题本身的深刻洞察和真诚表达。结果,这些影片不仅未能引发共鸣,反而因为功利性的算计而招致了观众的反感。这些影片的票房失利清晰地表明:观众需要的不是议题的“符号”,而是能真正映照现实、引发思考的叙事。他们能精准地分辨创作者的真诚与投机。
因此,无论口碑好坏、票房高低,这个暑期档对于电影人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都说观众迭代了,他们也曾经一次次地问“今天的观众需要什么”。答案不在风中,在现实的土壤里。
观众也应该看见了,自己手中的电影票和口中的评价,真正拥有了决定市场风向的力量。他们能够淘汰粗制滥造之作,也能将诚意之作捧上神坛。票房前十中有六部作品的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就是明证。这种“主权在握”的感觉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信心和热情。
他们仍然爱电影,只是更加成熟理性了。
电影《捕风追影》海报(图片源于网络)
“唯有在观影者的注视下,电影才成为电影。”实际上,电影与观众的“彼此看见”从来都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流媒体平台的激烈竞争和消费者娱乐选择的多元化,电影必须发挥其独特的媒介特质和体验价值,才能维持其在娱乐生态中的不可替代性。在此过程中,创作与欣赏之间的深度对话不可或缺——电影人看见观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期待,观众则看见电影人的创作诚意和专业能力。而当优质内容能够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时,将形成良性循环,激励电影人投入更多精力打磨作品,推动整个行业的质量提升。这种双向理解的重建,将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复苏奠定坚实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暑期档,既是温情脉脉的重逢,更是严酷的优胜劣汰。因为电影仍然面临着同质化创作、产业结构调整、外部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电影人的先破后立迫在眉睫。他们需要尽快告别那些已被证明无效的陈旧套路,以便为真正尊重观众、尊重创作的新生态腾出发展空间。而这层略显残酷的“看见”,才是真正与口碑和票房的喜悦共同构成了行业健康转型的一体两面。(邵 岭)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