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找观众,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主动走进IMAX影院?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1:46 2

摘要:回顾这个“峰回路转”的暑期档,依然需要正视的是,自年初《哪吒2》爆发以来,中国电影步入了相当一段时间的低潮。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吸引观众重回电影院引发了多维度的讨论,相关的声音一直笼罩着行业。

撰文|岳鸿 盛煜涵

审核|颜巍

支持|东西文娱影视组

暑期档迎来收官,最终落点119.66亿,同比去年增长2.76%。

在《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等电影的接力带动下,暑期档在下半程集中发力,最终低开高走,打破去年的纪录。

回顾这个“峰回路转”的暑期档,依然需要正视的是,自年初《哪吒2》爆发以来,中国电影步入了相当一段时间的低潮。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如何吸引观众重回电影院引发了多维度的讨论,相关的声音一直笼罩着行业。


在内容之外,特效厅为代表的体验升级,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

作为电影市场确定性的趋势之一,近年来,特效厅数量占比逐年攀升,表现持续坚挺。2025年上半年特效厅票房同比增长近6成,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IMAX影厅为例,IMAX中国(01970.HK)上半年票房更是同比翻倍。

财报显示,IMAX中国二季度的票房贡献度更是达到了6%,高于全球市场。第二季度,IMAX全球以占比不到1%的银幕数,贡献了全球3.6%的票房,其中美国市场票房占比5.3%。

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档,IMAX中国票房总计5.31亿,同比去年暑期档增长31%,再度大幅跑赢大盘。

在当下电影市场整体入场率不高的情况下,IMAX成了市场的一抹亮色,给中国电影市场稳步提供“情绪价值”。

从年初IMAX GT影院成为文旅打卡地引发社交效应,到影院掀起IMAX厅改造潮,再到片方发动特效厅点映抢占排片,更多中国导演深化与IMAX合作……IMAX在电影领域的影响力到达了空前的高点。

业内越来越形成共识,IMAX不再仅仅是好莱坞大片和某些视效类型的专属标签,而是成为了好内容、好体验的象征,成为一种观众主动追求的选择。

截至今年6月底,IMAX在中国共有近800家IMAX影院,2025年上半年观影人次达2500万,创下新纪录。

为什么IMAX的含金量持续攀升?东西文娱访谈了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Daniel Manwaring),以及IMAX中国的众多合作伙伴。这些角色囊括了影院、电影片方、影迷、观影团等不同环节,给出了这一问题的更多拼图。

中国电影市场永远不缺票房井喷的神话,而IMAX上演的是另外一个版本:这家创立于1967年的公司五十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提升电影体验,如何以技术和体验的差异化变得”无处不在“,吸引电影产业的各方不断加入这个“差异化体验宇宙”。

更注重电影消费体验的一代

这个暑期,《碟中谍8》《F1:狂飙飞车》在IMAX版本上表现亮眼,许多观众在社交平台上力荐IMAX观影,认为其沉浸感和视听震撼“必须在大银幕体验”。

《F1:狂飙飞车》这部被称”为IMAX而生“的电影,中国市场票房已破4亿,其中 IMAX票房占比高达42%,将IMAX票房贡献度带到了一个新高。以往IMAX以只占不到1%的银幕数平均贡献10%左右的票房占比。

这并非个别影片的偶发现象,而是当前越来越多片方主动强化与IMAX合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IMAX银幕而生”的宣传语频繁出现在电影物料中,IMAX也从高端放映格式逐渐成为大片标配。从好莱坞电影《奥本海默》《沙丘2》到《碟中谍8:最终清算》,到华语电影《哪吒2》《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等,都将IMAX作为主打观影版本,甚至制作上也更加倾向于为其量身打造关键画面。

IMAX正从技术和体验加分项转变为影院观影仪式感的象征,给观影体验多上了一层情绪价值,成为片方对抗流媒体、提升观众线下体验感的重要合作阵地。

也许,这些都预示着IMAX品牌心智在观众的认知里已进入下一个阶段。

执掌IMAX中国近三年的孟丹青(Daniel Manwaring)对此深有感受。履新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之前,孟丹青在中国电影市场已有超过十五年的工作经验,亲历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复苏与变革的周期。去年以来,他明显感受到市场对于IMAX的需求更强烈了。

IMAX中国首席执行官孟丹青(Daniel Manwaring)

孟丹青认为,特效厅是当下电影行业最具确定性的趋势之一。一方面,电影市场面临着年轻人流失的风险,但另一方面,走进影院的年轻人的消费能力或者消费选择完全不一样,他们愿意花七八十块钱去看一部电影,更追求质价比,前提是他们必须有一个好的体验,而且体验完了之后他们还愿意来。

风险之中也孕育着机会。孟丹青表示,正如中国的娱乐产业正在上演的,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日益追求更大规模的制作体量与形式呈现。电影行业的趋势与其类似之处——核心在于将观影行为,从单一的内容消费升级为具有仪式感的社会盛事。

而在这方面,IMAX显然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犹记得年初《哪吒2》上映期间,贵阳市越界影城的IMAX-GT影厅冲上热搜,这是国内仅有的6块IMAX-GT影厅。作为全亚洲最宽的IMAX GT激光巨幕,全国各地影迷争相打卡,场面异常火爆。该影城更因此连续多日登顶全国影院票房第一。

在IMAX粉丝心目中,从开头的倒计时映前秀开始,IMAX独特的观影仪式就开始了。从映前秀的精心编排,到音效、画幅、专属海报……都是IMAX对于观影标准追求的体现。

部分IMAX影片会采用特殊画幅(如1.43:1或1.90:1),通常出现在全片或关键段落中。更大的画面空间不仅增强沉浸感,也让观众更容易注意到画面中的细节和导演的表达意图。

备受影迷推崇的IMAX专属海报,已成为一种“社交货币”,成为迷影文化的一部分。

影评人连城易脆表示,随着家庭及移动设备观影条件的不断提升,当下观众的电影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变化,常规视听的电影吸引力正在明显下降,同时观众的观影滞后性越来越强,购票决策显著后移,且随着像IMAX等特效厅的逐步普及,大众也在不断提升对于更高规格电影格式的追求,这也让IMAX厅成为电影市场的宠儿。

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2500万观众走进了IMAX影院,这一数据创出了新高。

影院需要特效厅

回顾中国电影市场影院建设的高峰期,IMAX成为众多院线“差异化”竞争的首选。如今,随着国内银幕数量逐渐趋于饱和,影院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升级改造热潮,IMAX的竞争力不降反升。

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万达电影和IMAX宣布深化战略合作,将在2029年底前,把现有的多达27个特效厅升级改造为 IMAX 影厅。

作为IMAX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万达影城在特效厅方面早已实现断层式领先,旗下IMAX厅票房占全国的55%,全国6家IMAX GT激光影厅中万达拥有3家。

但面临新的市场变局,他们显然觉得还不够。新协议的签署,距双方于2024年6月达成的技术与内容合作协议仅一年之隔。根据此前协议,双方将对多至123个万达IMAX影厅进行升级、续约或新增。

作为行业龙头,万达院线当前的选择无疑具有一定的行业风向标意义。

万达电影助理总裁兼万达院线总经理李劲波向东西文娱表示,在电影放映技术的赛道上,IMAX 始终站在前沿阵地,凭借震撼的视听解析力与沉浸式体验,成为高品质观影的硬核代名词。IMAX和万达院线的长期合作,也是万达电影构建电影放映 “黄金标准”、夯实五星级影城品质基底的重要抓手。

新增的27 家 IMAX 影院不仅覆盖北京等一线城市,还首次进入保定等新兴经济中心。李劲波认为,此举会把更高品质的放映体验和技术带到下沉城市空白市场,以提升当地观众的观影体验,通过IMAX 品牌提升区域影院的溢价能力。双方的合作也进一步放大了万达影城差异化竞争力,吸引追求沉浸式体验的高消费客群。

体验下沉的背后,是特效厅已经成为中国观众观影决策的重要选择。第三方数据显示,82%观众未来观影更倾向于特效厅。

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特效厅占全国总影厅数量的比例由2019年的10.8%持续扩大到2025年的12.6%。同期,特效厅票房达到72.6亿,同比增长58.6%,贡献大盘票房的24.8%,市场表现远优于普通厅,而IMAX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到了特效厅总票房的21.6%。

刚刚过去的7月份,特效厅表现持续优于普通厅。其中IMAX品牌票房及票房同比双高,7月票房达到2.29亿,同比增长26%,贡献特效厅总票房的24.1%。

谈到影院选择IMAX的核心驱动力,孟丹青表示,无论是PSA(单银幕产出),还是人次市占率,所有院线公司最关注的数字,IMAX都位列第一。

“投资回报率高,这个是最简单的说法。影院投资者们知道如果安装IMAX,就会得到更高的票房收益。”孟丹青表示。

进入中国市场深耕二十余年以来,IMAX长期位居特效厅首位。然而,不可否认,随着市场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新的观影选择。

孟丹青对此并不担心,他强调,到目前为止,IMAX是一家真正专注于电影院体验的公司。相较而言,特效厅可能只是其它一些公司众多业务中的一个分支。“从尖端放映设备、到内容到发行,我们倾注全部心力,将100%的精力专注于打造极致院线体验。不仅如此,我们中国团队里占比最大的就是技术支持团队,24小时不间断在线,保证体验。“

但在中国市场,IMAX也需要应对市面上的价格战,孟丹青对此并不担心。

他表示,客户已经在市场下沉中选择了IMAX也是一种竞争力的证明。一直以来,IMAX并不等同于高价,IMAX品牌的核心在于打造高性价比的优质体验。

“我们不参与定价,但是如果院线伙伴发现价格与体验质量出现偏差,他们会灵活调整。目前为止,IMAX的价值定位与品质是匹配的,在院线和市场的调整下,我也并不认为会出现价格虚高的情况。相反,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为观众创造独一无二、更卓越的体验。”孟丹青表示。

让电影“影院”属性回归

今年暑期档,《东极岛》《长安的荔枝》《南京照相馆》等各大片方在IMAX发行窗口上的竞争尤为激烈。

早年片方在点映阶段往往倾向选择小厅,以争取更好看的上座率数据。但近年来,这一策略正在发生变化。IMAX逐渐成为影片点映首选的“口碑发酵场“,因为对不少大片而言,“看不看IMAX,像是两部电影”,IMAX所带来的差异化体验正在成为口碑加持的重要一环。

而在目前暑期档前半程整体入场率不高的市场下,特效厅点映带来的票房爆发优势更得到了放大。

不仅是点映,片方在营销中也越来越愿意主打IMAX 标签。在众多电影海报中,“IMAX ”的字样甚至比电影片名还醒目;越来越多电影在加深与IMAX的合作,将其置于市场营销的核心位置。这些安排甚至引发了排片的争议——观众呼吁有更多的IMAX排片,普通院线觉得现在影片宣传太过于强调IMAX,带来压力。

过去提到IMAX,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视效大片或好莱坞重工业电影,但如今这一印象正在被打破。年初《哪吒之魔童降世》国产动画电影的放映,进一步拓宽了观众对“IMAX体验”的理解边界。

IMAX不再局限于某一类特定类型的影片,而是成为所有“高完成度、高沉浸感”内容的加分场。只要作品本身足够出色、适配大银幕的视听语言,上IMAX就能放大它的表达张力,激发观众的感官共鸣。

长期处在宣发一线的壹同制作副总裁李晔对此深有感受。

李晔向东西文娱表示,电影行业正与其他娱乐业态争夺用户的时间。中国电影人在科技前沿和技术探索方面的拓展,将在制作上获得更优质的效果呈现,观众也愿意为此买单。对于那些追求极致视听体验、渴望在大银幕上呈现更多细节和层次的电影作品而言,IMAX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壹同制作是第一批跟IMAX合作的电影公司之一,无论是IMAX摄影机拍摄还是IMAX特制拍摄,都持续引领着行业先河。2019年《唐人街探案3》拍摄的时候,全片采用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是当时全球第四部全程使用这项技术拍摄的商业电影。

“用最新的技术,拍出最好看的电影,然后在最好的影厅里面呈现给观众,让人觉得来看电影永远是超出你的预期的,永远是物有所值的,能够让观众持续地长期地进入影院,是我们大胆尝试最主要的动力。”李晔说道。

经由IMAX®专利的数字原底翻版(DMR)技术转制为IMAX版本是一种路径,但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更多华语电影选择另一种在产业链上游就融入IMAX基因的制作方式,——加入IMAX特制拍摄计划,管虎、陈思诚、郭帆、路阳、乌尔善、饶晓志等导演都在这一名单上。

这些中国最具潜力的导演们选择与IMAX展开深度合作,既源于IMAX拍摄技术赋予的独特叙事表现力,也因为电影票房屡获市场验证。

虽然从刚刚过去的暑期档来看,中国式工业大片在当下也同样面临着匹配观众需求等挑战,但不变的是他们都基于更“原生”的制作,把IMAX的占比拉得很高。

公开数据显示,《八佰》当年在疫情限流的情况下,IMAX票房首周末占比达到了6%;《刺杀小说家》在当年的春节档拿了超过10亿的票房;《万里归途》是当年国庆档的票房冠军。《唐人街探案3》《东极岛》等特制拍摄的国产片首周末占比也都在6%以上。

谈及IMAX的选片原则,孟丹青表示,IMAX特制拍摄选的不止是特效大片,很关键的是故事要“大”。此外,从创作上确保IMAX的版本是跟导演的故事有关。

“所谓的故事要大,就是故事够深刻,包括所有创作人的团队,我们相信这个团队能够拍出一个适合IMAX厅的电影。”孟丹青提到。

“还有一点是,采用IMAX特制拍摄的电影,在IMAX影院能看到比普通影院多26%的画面——我们称为‘专属画幅’, 现在更多的导演巧妙地把IMAX画幅变成一种叙事手法,用画幅的打开和闭合打造同一个故事里不一样的外在和内心世界,让你眼睛接收的画面跟随主角的视线变化,就仿佛和角色们一起经历那个世界的一切,这种方法能把故事的沉浸魅力放到最大。”

孟丹青一直相信中国故事的潜力,这也是为什么他15年前开始进入中国电影行业的根本原因。

“观众现在越来越关心故事本身,他们越来越关心故事的质量,这10年中国电影的制作已经逐渐和好莱坞拉齐了差距。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到故事本身。而中国有最吸引人的故事。”孟丹青表示。

让观众重回电影院

为了吸引观众重新走进影院,电影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一个显著趋势是观众愈发挑剔。过去,观影习惯普遍存在;如今,观众的选择太多了,如何吸引新观众,又该如何维系存量观众,使其保持观影习惯。为此从去年开始,我们着手在内容与体验层面进行多元化探索。”孟丹青表示。

去年10月,IMAX首次在中国推出影院直播内容,将英雄联盟锦标赛带入全国150余家IMAX影院,超出最初预期。

尽管这类内容目前仍属尝试性质,但也反映出IMAX在探索观影场景多元化上的一些动向。

这正是IMAX在全球电影市场尝试的一个缩影。从蒙特利尔 Queen Rock 音乐节到巴黎奥运会开幕式, 再到中国的NBA总决赛、《英雄联盟》锦标赛,IMAX在为巨幕厅引入更多另类内容(alternative content)。

此举一方面可以在电影内容供给不足的时候,帮助合作伙伴上线一些其它内容,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影院挖掘一些新的受众。

作为多元内容的院线合作方之一,万达电影助理总裁兼万达院线总经理李劲波认为,非影内容有效触达了传统观影人群之外的潜在客群,为用户池扩容提供了新路径。此举更推动影院从“以电影为核心的放映终端” 进化为 “以用户情绪为核心的社交娱乐生态空间”,增强影院场景的吸引力。

在推进这些活动落地的过程中,IMAX思考的是如何从一些电竞游戏、体育行业,还有艺术等行业,吸引更多人进电影院。

活动之后,IMAX做的观众调研验证了IMAX对于人群消费行为的一些判断:“你们有这5年你来过吗?80%多都说没有来过。但当问到‘因为这次的体验,你会不会下一次考虑去电影院看电影’,他们90%以上说会。”

在孟丹青看来,IMAX需要相比以往更加注重C端的运营。

“在中国市场,我们能更多了解他们想要什么,这是很关键的,to C不是说你能卖给他们什么,或者你能推荐他们去干什么,有的时候是相反的,你要先了解他们现在想玩什么。”

也正因为如此,孟丹青认为,IMAX需要考虑一些更Local的东西了。

在完成一定规模的点位网络布局后,面向未来,IMAX中国如何更有效地激活IMAX核心观影人群、高价值用户群体及潜在消费群体,行业对此给予期待。

孟丹青对于中国电影市场依然保持乐观,他说,“我觉得在全球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愿意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

一项NRG 的研究显示,78% 的中国人更喜欢在电影院看电影,这一比例高于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

作为一家专注于电影体验的公司,IMAX也深知在中国市场,行业变化更快,“特别是中国市场,我觉得速度的变化特别快,你今年做得好,但如果不再想明年的趋势,到了明年之后你已经out了。”

IMAX如何始终站在行业前沿,引领观影潮流?IMAX的答案是永远向前。

“我们永远是在往前看,我们在关注的已经是明年的片单、明年的体验。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品牌不能不停地给自己一些挑战,你很快就被别人替代了。”孟丹青表示。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