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时代正式开启!青岛造出全球首创大楼,网友:科幻电影成真了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0:23 2

摘要:它不是什么地标摩天大厦,也不是豪华商业综合体,而是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

8月24日,青岛。

一栋写字楼,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它不是什么地标摩天大厦,也不是豪华商业综合体,而是全球首个“超阶零碳大楼”。

从外面看,它和普通写字楼没什么区别,但走进去,你才会发现,它其实是一台庞大的绿色能量机器。

它自己发电、自己储电、还能从汽车身上吸电,做到100%绿能自给自足。

有人说,这不是一栋楼,而是“未来城市的雏形”。

那么,这座楼到底厉害在哪里?

01

传统的写字楼,最大的痛点是耗能大户,光是中央空调、电梯、照明,每天就能消耗成千上万度电。

而这栋楼的日均用电量是6000度,但神奇的是它不用烧一度煤,不用排放一吨碳,全靠自己消化。

为什么叫“超阶”?官方解释很直白:不仅靠光伏发电,还通过梯次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反向供电,实现100%绿电替代。

换句话说,它不再是单纯的用电方,而是一个能做到自给自足的能量中心。

未来的楼宇,可能不再是“电网的消费者”,而是“电网的合伙人”。

这栋117米高的大楼,真正的奥秘,是它的三大“隐藏技能”。

1. 发电外套:让大楼自己晒太阳发电

东西南三面,全是建筑一体化光伏玻璃幕墙,白天太阳一照,整栋楼就像套上了一件“发电外套”。

这一层“发电外套”可不是摆设,光伏幕墙一年下来能帮大楼省掉将近500吨碳排放,相当于种了上万棵树,平时还能提供大约四分之一的用电需求。

更聪明的是,它发出来的就是直流电,直接送进楼里使用,不用再绕一圈去转换成交流电,省下了一大笔能耗损耗。

换句话说,你坐在办公室里开灯、吹空调,很可能用的就是身边这片玻璃幕墙晒出来的电。

2. 隐形电池仓:退役电池的第二次生命

楼底下,安静躺着14块退役汽车动力电池。

它们每天一充一放,把光伏发的多余电存起来,还能在深夜用0.22元/度的低价吸纳电网清洁电,等到用电高峰再放出来。

这不仅节约成本,还解决了动力电池回收难题,过去曾被废弃的退役电池,如今却成了大楼的电力宝库。

3. 会供电的车库:300辆车就是一座发电站

这是最科幻的部分。

楼里的车库装有全球首个全自动极速立体泊车系统,员工开车进去,机器人会自动停好,顺便给车接上一个小小的反向供电接口。

每天只要300辆车各提供10度电,大楼近一半的用电就搞定了。

而且回收的每度电差价1.2元,员工还能小赚一笔。

而且停车系统自带安全保险,如果车电池异常,29秒内会被移到安全区域,甚至直接浸没降温,科技感十足又让人放心。

02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座科技大楼的炫技,但业内专家认为,它的意义在于可复制性。

这套模式的核心,就是 “光储充放”一体化,它并不是孤立的几项技术,而是一整套完整的能源体系。

光:大楼自带光伏幕墙或屋顶光伏,直接提供清洁电力;

储:退役的动力电池被梯次利用,成为稳定的储能单元;

充:智能停车场和充电桩系统,为车辆补能高效便捷;

放:汽车和储能电池反向向大楼供电,进一步平衡用能。

这意味着,大楼从变成了一个能够自发电、自储能、还能灵活调配的能源节点。

更重要的是,这套模式完全具备推广性,写字楼、产业园区、商场、住宅区,都可以直接应用。

这套模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真正解决了几个现实痛点。

第一,企业用电成本高。

通过自发自用,大楼的整体用能成本能下降三成左右,这对很多高耗能的园区和写字楼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第二,电网消纳难。

平时用电低谷时,把多余的清洁电储存起来,高峰时再释放出来,不仅能削峰填谷,还能增强整个电网的稳定性。

第三,电池回收难。

过去退役的动力电池分散处理风险大,现在集中利用,不仅延长了寿命,还避免了环境污染。

所以,这座大楼的价值早已超出一栋建筑本身,未来无论是写字楼、商场,还是产业园区,都能照着这套模式去做,真正让零碳建筑走向商业化落地。

03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青岛这栋超阶零碳大楼只是一个炫技的孤立案例,其实并不是,全国各地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把零碳真正搬进日常生活。

在 广东大三门岛,荒废的海虾养殖场被改造成渔光互补基地,水下养殖,水上发电,再加上一台200千瓦的风机。

结果是,岛上的电价从过去柴油机发电的3元一度,直接降到0.62元。

村民不仅用电无忧,还能把多余的绿电卖给南方电网,额外增加一份收入,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游客也因此多了起来。

在山东济南,一条130公里长的聊热入济供热管道,把聊城两座电厂的余热送进城区。

这条“温暖动脉”不仅满足了上亿平方米的供热需求,每个冬天还能减少36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真正做到了既保暖又环保。

在贵州贵安智算中心,算力基地换上了浸没式液冷技术,再配合氟泵空调的自然冷却。

结果是,算力更强了,但用电却更省了,每年能节约3200吨标准煤,相当于植树80万棵。

对一个数据中心来说,这意味着在追求算力极致的同时,也实现了绿色低碳。

这些案例串联起来,告诉我们一个清晰的事实,零碳已经不是口号,而是落在电费账单、供暖系统、日常办公、乃至乡村生活中的现实改变。

04

对青岛来说,这座“超阶大楼”只是一个起点。

青岛正在把绿色能源纳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提出到2030年,风电装备产业链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

海上新能源:即墨、董家口的海上光伏、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落地,百万千瓦级的海上装机正呼之欲出。

氢能产业:青岛炼化已建成全国首个“碳中和”加氢站,自产氢突破1000吨,正在探索“风光氢储”新格局。

储能制造:鹏辉能源落地百亿级电池零碳制造基地,20余家上下游企业集聚。

换句话说,青岛正在打造的不仅是一栋零碳大楼,而是一条千亿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链。

这座大楼能正式启用,意味着零碳建筑,不再停留在设计图纸上,而是走进现实,成为城市的日常。

今天,这一切从山东青岛开始,明天,它会出现在更多的中国城市。

来源:毒舌科技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