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等了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跑到电影院一看——黄金时段几乎全是某部爆米花大片,你喜欢的那部只给了个早上九点半或者晚上十点半的冷门场次。心里忍不住我去:这是导演不给力?还是片方太抠?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等了一部期待已久的电影,跑到电影院一看——黄金时段几乎全是某部爆米花大片,你喜欢的那部只给了个早上九点半或者晚上十点半的冷门场次。心里忍不住我去:这是导演不给力?还是片方太抠?
其实真相很扎心:电影能不能拿到好场次,明星和导演都管不着,说到底,最终拍板的是——电影院排片经理。
一、排片不是导演说了算
很多人以为:大明星 + 大导演 = 黄金档。
错!
导演在片场确实很威风,但电影上映后,他对排片的影响力几乎为零。真正能决定你几点看电影的,是一套从上到下的博弈链条。
排片链条大概长这样:
出品方/制片方 → 发行公司 → 院线公司 → 影院排片经理 → 观众
看起来是不是很顺溜,但里面水很深。
二、出品方和发行:求排片的第一步
一部电影拍完了,要先交给发行公司。发行公司就像“推销员”,要带着电影去全国各大院线谈判。他们会说:
• “我们这片明星阵容强大,票房至少十亿起步。”
• “我们会砸下几千万做宣发,保证热搜不断。”
• “要是票房不行,咱们签个保底协议,风险我来兜。”
其实,发行公司就是在替片方“打广告”,争取让院线愿意给电影排更多场。
三、院线:规定游戏规则
全国几千家电影院,大多数都隶属于某个院线,比如万达、大地、横店。院线公司会统一制定一些排片政策:
• 首周至少排片多少场
• 黄金时段必须给几个场次
• 如果票房好,可以追加场次
院线其实就像“裁判”,给旗下影院发任务:这个片你得支持,那个片可以随意点。
四、影院排片经理:最终拍板的人
重点来了——真正决定你看到什么片、几点放的,是影院排片经理。
他们不是艺术家,而是精明的生意人。每天盯着后台数据:
• 哪部电影上座率高
• 哪部电影卖爆米花卖得快
• 哪部电影口碑炸裂,观众二刷多
其实,他们的算盘很简单:场次有限,要排给最能赚钱的电影。哪怕你觉得文艺片很好看,但要是一天只卖十几张票,影院经理也只能无情地“边缘化”它。毕竟,大家都要赚钱才能养家。
五、观众才是最后的“裁判”
还有你别觉得影院经理在独裁,其实他们也是被观众牵着走。因为排片数据每天都能反馈到后台:票房、上座率、退票情况一清二楚。
举个例子:如果一部片预售火爆,首日就冲进票房前三,影院经理第二天立马加场;如果一部片上映三天票房扑街,不管你片方吹得是如何天花乱坠,也会被打入冷宫(排到凌晨时段)。
所以我们能不能在黄金档看到想看的电影,其实,还是观众集体用钱包投票的结果。
六、行业潜规则
再说个你可能不知道的事:片方为了抢排片,有时会跟影院签一些“对赌协议”。比如:
• 保证首周票房达到多少,不然片方补差价;
• 提供宣传资源,换取影院多给黄金场次。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你会觉得某部电影宣传铺天盖地,但影院场次依然不多——因为院线和影院看数据说话,不是靠喊口号。
七、谁决定了你的观影体验?
• 片方和发行在“求人”
• 院线在“定规矩”
• 影院经理在“算账”
• 观众最终“投票”
导演、明星再大牌,也挡不住观众用钱包说话。
所以下次再抱怨“我喜欢的电影没场次”,别骂导演不行,也别骂影院黑心。
影院经理就是盯着后台数据,观众买不买账,才是排片的终极答案。#电影排片#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