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痛批《南京照相馆》:简直是垃圾中的战斗机,引无数网友谩骂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00:18 2

摘要:但也有一部分不知目的是什么的人群,对着手机屏幕扯着嗓子骂,把这部取材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斥为"垃圾中的战斗机"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还在持续上映,影厅外的争论就已经掀翻了天。

无数人看完电影红着眼眶攥着电影票走出影院,反复念叨

"那盏马灯亮起来的时候,我想起爷爷说的1937年"。

也有人对自己同胞曾经的遭遇泪流满面,痛恨战争的暴行。

但也有一部分不知目的是什么的人群,对着手机屏幕扯着嗓子骂,把这部取材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斥为"垃圾中的战斗机"

而这骂声里,最显眼的是一个IP定位在日本的男博主。

他在视频里拍着桌子怒吼,语气里满是不屑:

"真正的反战电影,是让人看完心疼人命、痛恨战争!这片子倒好,看完只想抄家伙,不是垃圾是什么?"

最后还撂下句粗鄙的话,引来了无数网友的骂声。

他的这番话仔细研究起来,全是站不住脚的漏洞。

他张口闭口夸日本反战片格局有多大大,却忘了《萤火虫之墓》里饿死在防空洞的姐妹,忘了《人间的条件》里被战争碾碎的普通人那些痛苦,和《南京照相馆》里藏在暗房的胶片没两样,都是战争刻下的疤。

只不过人家的疤印在银幕上,我们的疤痕是血淋淋的历史,是南京城墙上没褪色的弹孔,是30万亡魂墓碑上冰冷的名字。

自祖国强大一来,越来越多的历史被全球推广,这一幕深深的刺痛了某些人的心。

这个男子不是孤例,之前有个加拿大女主播更离谱,对着镜头说"家长带孩子看这电影就是没脑子",还警告"小心孩子变成U型锁"。

她一边怀念80年代所谓的"中日友好",一边阴阳怪气嘲讽导演"用日本摄影机吃人血馒头"。

可她偏偏忘了,1937年的南京冬天,那些被日军用刺刀挑在枪尖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连"带孩子进影院"的机会都没有,连让孩子"好好活着"都成了奢望。

还有个叫"鸦王说"的北京博主,更是放话"给一万块都不看",翻来覆去提日本的援助,仿佛几笔钱就能抹掉历史。

他却绝口不提,电影里刘昊然演的邮差阿昌,原型是真实存在的照相馆学徒罗瑾。

1938年,就是这个年轻人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把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藏在墙缝里,后来这些胶片成了东京审判上,钉死战犯的铁证。

其实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多半没看懂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它没拍血肉横飞的战场,没刻意渲染暴力,只把镜头对准了吉祥照相馆里的七个人。

每天跑遍街巷的邮差、守着店铺盼丈夫归来的老板娘、在日军和同胞间挣扎的翻译官,还有躲在暗房里偷偷洗胶片的孩子。

他们要打的不是枪林弹雨的仗,是场在黑暗里的硬仗,把日军暴行的证据藏进底片,再想办法送出城,就像当年华东照相馆的学徒们那样,用显影液当武器,守护着不能被历史遗忘的真相。

不顾不管这些在怎么叫骂,走进影院的人还是越来越多。南京本地影院的排片率冲到了42.7%,观众满意度88.5分,创下今年电影市场的最高纪录。

有个头发花白的南京大爷,看完电影后在影厅门口站了很久,指着海报上的马灯说:

"我爹当年就死在吉祥巷,他留下的那盏马灯,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

这种刻在民族骨血里的共鸣,不是几句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几句话就能否定的,更不是那些隔着屏幕骂街的人能体会到的。

现在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只剩下54位了,平均年龄92岁。等他们都走完这一生,电影、博物馆、教科书,就成了历史的传声筒。

那位在日本骂街的博主或许不知道,他脚下的土地上,至今还埋着当年日军遗留的弹药库。

而我们影院里的抽泣声,不过是想让那些快要被遗忘的名字,多被人念几遍,让那些在寒冬里凋零的生命,能多被人记一会儿。

历史从来不会轻易被抹去。

你越想捂住它的嘴,它越会从墙缝里的胶片、老人眼角的皱纹、南京城的砖缝里钻出来。

就像电影里那句让人记很久的台词:"底片会烂,显影液会干,但光影忘不了。"

那些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痛与坚守,从来不是想抹就能抹掉的——这或许,就是《南京照相馆》最该被看见的重量。

历史绝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行为被抹去,真相总有一天也会人尽皆知。

而枉顾历史,试图掩盖罪行的人,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来源:梨落姑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