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把我们拉回了1937年的那个冬天,但这一次,镜头对准的不再是拯救者或忏悔的施暴者,而是一群在历史尘埃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和一个名为“吉祥照相馆”的小小空间。
编辑:X
今年暑期档,一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电影,引爆了市场。票房和口碑双双超预期,让它迅速成为一个文化现象。
它把我们拉回了1937年的那个冬天,但这一次,镜头对准的不再是拯救者或忏悔的施暴者,而是一群在历史尘埃中挣扎求生的普通人,和一个名为“吉祥照相馆”的小小空间。
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抓住了一个绝妙的意象——“底片”。这不仅仅是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更是一个复杂的隐喻。它关乎权力、道德,也关乎我们每个人与历史之间那份沉重的契约。
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一场围绕历史、权力和记忆的三重对话,而我们每个观众,都被邀请进入了这间历史的“暗房”。
战争打响后,摄影这个本该记录生日、婚礼等美好瞬间的技术,迅速沦为了侵略者炫耀暴行的工具。
电影里,一句“我们要留下胜利者的影像”的台词,赤裸裸地揭示了他们的意图:这不只是物理上的征服,更是一场“文化侵略”,企图用他们的镜头定义历史,篡改记忆。在故事的开端,记录的权力,牢牢掌握在施暴者手中。
然而,权力的天平,在一个不起眼的照相馆里开始倾斜。邮差阿昌,一个只想在乱世中活命的普通人,和照相馆学徒周进等人,被迫为日军冲洗胶卷。这个过程充满了恐惧和屈辱,却也让他们意外地成为了历史的“第一目击者”。在暗房幽微的红光下,南京城的惨状在显影液中浮现,他们从被动的受害者,变成了掌握敌人罪证的秘密持有人。
这彻底颠覆了以往我们熟悉的叙事。在像《金陵十三钗》这样的作品里,中国人常常是被拯救的客体,是沉默的羔羊。但《南京照相馆》把叙事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受害者自己。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通过夺回影像的记录权,夺回了历史的话语权。
影片的高潮,也是这场权力反转的终极审判。结尾处,当相机镜头对准了战犯被子弹击穿头颅的瞬间,快门声与开篇日军拍摄暴行的声音形成了震撼的呼应。这一次,镜头不再是暴行的帮凶,而是审判罪恶的武器。
历史上,那些由原型人物罗瑾保存下来的16张照片,最终也确实成为了审判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底片,最终完成了它从记录暴力到伸张正义的使命闭环。
当暗房的门被推开,那些记录着尸体堆积、焚烧等画面的“底片”被公之于众时,一个尖锐的伦理难题也摆在了所有观众面前。
电影中密集的血腥暴力场景,直接点燃了“是否适合少儿观看”的社会大讨论。我们到底是在作为“历史目击者”见证真相,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消费着他人的苦难?
平心而论,这种“目击”是必要的。影片选择了一种克制的叙事方式,没有过度的煽情说教,力量都藏在细节里。它让我们透过镜头,直面那些被定格的痛苦,这种视觉冲击力,恰恰强调了“看见”本身的重要性。毕竟,遗忘的第一步,就是假装看不见。
但风险同样存在。理论家苏珊·桑塔格早就警告过我们,反复观看苦难的图像,可能会导致一种“仪式性的同情”或者“被安排的义愤”,我们的情感被轻易调动,却可能失去了深度反思的能力。影像本是为抵抗暴行而生,但在形式上,它却可能不断“复制暴力”,将观众卷入“受辱-愤怒-复仇”的情感死循环。
《南京照相馆》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陷阱。它没有塑造一群天生刀枪不入的英雄,而是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无论是挣扎在艺术良知与生存恐惧间的周进,还是为了自己和爱人求生而选择当汉奸的王广海,他们的形象都跳出了脸谱化的善恶二元论。
他们脆弱,动机复杂,在黑暗中守住人性底线的过程,才是影片真正想要探讨的。它引导我们去思考的,不只是画面上的血腥,更是军国主义如何形成,以及个体在结构性暴力中如何自处等更深层的问题。
“底片”最终象征着一份不可篡改的记忆契约。守护它,在今天看来,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种持续的、面向未来的集体责任。因为历史记忆本身,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
现实中,我们对那段历史的公共记忆并非一直如此清晰。它曾一度沉寂,直到80年代后,因为日本“教科书事件”等右翼行为的刺激,才被重新激活。而这种在“批驳右翼”语境下被唤醒的记忆,很容易让受害者形象被抽象为“中国人民”这样的集体符号,个体的声音反而被淹没了。
《南京照相馆》的上映,本身也经历了一场记忆的攻防战。影片曾遭遇多达1.2万次集中的一星差评攻击,被指责为对历史的恶意抹黑。这恰恰说明,即便在今天,依然有人企图涂改、甚至销毁历史的“底片”。随后央媒的发声力挺,强调“历史不容篡改”,更像是一场对记忆契约的重申。
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将守护记忆的宏大责任,具体化为了普通人的道德抉择。主角阿昌的转变,从一个只想独善其身的邮差,到最后冒着生命危险传递证据,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守护历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关乎每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几张照片,更是人类的良知与底线。
影片中有个理念贯穿始终:“照片可以被篡改,但底片不会说谎。”在我们这个信息泛滥、真相稀缺的时代,这句话听来尤为振聋发聩。
它提醒我们,守护历史真相的“底片”,是我们对逝者的承诺,也是对和平的珍视。
《南京照相馆》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多么完美地重现了88年前的那场惨剧,而在于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战争影像。
它告诉我们,每一代人,都是历史底片的“冲洗者”和“守护者”。面对那段沉重的过往,我们不仅要“看见”,更要追问“如何观看”以及“为何守护”。这,或许才是对历史最高的敬意。
界面新闻《从《南京照相馆》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战争影像?》
来源:怎么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