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作《大后方》到寻回《苦干》,周勇徐蓓在广州分享抗战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09:14 3

摘要:8月30日,尽管前一晚下过一场大雨,花城广州依旧热浪袭人,而这种热度延续到了广州图书馆2号报告厅。当天,由广州图书馆、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办的“2025纪实影像照见未来”系列公共学术及展映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聚焦抗战时期历史影像,邀请国内众多业内专家、历史学者,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周双双

9月3日即将到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进入倒计时。穿越历史烟云,那段浴血奋战、救亡图存的不屈岁月,永远震撼人心。

8月30日,尽管前一晚下过一场大雨,花城广州依旧热浪袭人,而这种热度延续到了广州图书馆2号报告厅。当天,由广州图书馆、广州市电影家协会主办的“2025纪实影像照见未来”系列公共学术及展映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聚焦抗战时期历史影像,邀请国内众多业内专家、历史学者,从多维度深入剖析其价值与意义。现场气氛热烈,4个小时的活动时间里,观众席上掌声不断、互动频频。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从8月30日开始一直延续到9月7日的为期9天的纪实影像展映活动,重庆的含量颇高。不仅有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周勇与重庆大学纪录片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重庆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徐蓓两位重庆籍专家参与主旨演讲、讨论,更有《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以下简称《苦干》)《九零后》《西南联大》《卢作孚》等4部重庆抗战题材的影像作品集中展映,几乎占据整个展映场次的一半。

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受访者供图

不仅如此,活动中,广州图书馆还正式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纪实影像,在学术研究、资源建设、公共文化活动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周勇教授向广州图书馆捐赠《<苦干>与战时重庆——影像史学视野下的战时首都》一书,丰富了广州图书馆抗战史料馆藏。

中美民间交流的共同创造,周勇解析《苦干》背后的中国传奇

在8月30日下午举办的公共学术论坛上,周勇、徐蓓与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广州社会科学院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美怡、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伟都进行了主旨发言。

周勇以“回到广州:《苦干》传奇——中美两国民间交流的共同创造”为主题率先开讲,深度解读美国奥斯卡奖获奖纪录片《苦干》背后的跨国故事与时代价值。“今天上午,我们在广州图书馆已经放映了修复后的《苦干》2.0版,这是在国内放映的第二站。其实《苦干》这部片子当年拍摄的第二站,也是广州。大家可以看到片子中有3分50秒左右是广东的镜头,其中就有抗日游击队伍的身影。”发言伊始,周勇即点明了《苦干》与广州的缘分。周勇表示,此行广州也期待与更多的研究者一起来解开这支队伍的身份谜题。

周勇作主旨发言。主办方供图

《苦干》是1939-1940年间由美籍华人艺术家李灵爱策划筹资、美国摄影师斯科特拍摄的纪录片,影片客观真实地记录了1939--1940年间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真实面貌,尤其珍贵的是,完整记录了1940年8月19—20日侵华日军出动370多架次飞机,对重庆主城实施无差别轰炸的罪行。

2015年,《苦干》在周勇教授团队的推动下回归中国,成为抗战史与电影史上的重要文献。发言中,周勇详细回顾了《苦干》回归与活化利用的10年历程。2014年发现该片后,团队通过9个月线上谈判、修改40稿合同,来往邮件300多封,最终以公益性质促成使用权的转让。在随后的10年间,他们6次梳理零散资料,2025年整合成《苦干》1.0版,用于学术研究和放映,2025年又联合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由中国电影资料馆完成了修复,推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2.0版。10年中,周勇团队围绕影片开展专题研究,出版《〈苦干〉与战时重庆》等著作,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并联合多方拍摄《寻找苦干》等纪录片,并将学术成果改编为动画电影《火凤重天》,推动学术研究走向大众视野。

今年6月24日,团队携修复后的《苦干》走进美国奥斯卡博物馆,不仅举办分享会、放映影片,还捐赠了35分钟修复影像。“‘中国不可战胜’,这是80多年前的历史,更是80多年以后的现实。”周勇表示,《苦干》的传奇不仅在于它的美国传奇——艰难拍摄、失而复得,而且在于它的中国传奇——创新创造、得而重生。尤其难得的是,它是中美两国民间交流合作的共同创造,而真正珍惜这份情谊、守护这份遗产、推动其传承创新的,正是对这段不朽历史充满敬意的中国人。

据了解,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与西部国际传播中心合作拍摄的电视纪录片《〈苦干〉归来》,即将在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与广东卫视共同制作的5集电视纪录片《烽火赤子心》中,也有对周勇团队关于《苦干》回归中国的专题采访。

以历史影像缝合时间裂隙,徐蓓分享《大后方》创作历程

与文字书写的历史相比,影像不仅记录事实、拓印历史,还会给人带来情感的触动。历史影像作为纪录片中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媒介,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与美学风格生动地再现了这段人类正义与勇气的历史,塑造着人们的集体记忆,也缝合着当下与历史之间的时间裂隙。

徐蓓分享《大后方》创作历程。主办方供图

主旨发言中,徐蓓以“缝合时间的裂隙:历史影像在纪录片中的叙事功能与美学呈现——以《大后方》创作为例”为题,回顾了10多年前与周勇携手打造12集电视纪录片《大后方》的幕后故事,揭秘历史影像如何让尘封的抗战记忆变得可感可触。

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由周勇任总策划、总撰稿,徐蓓任总导演,联袂推出的《大后方》一经播出便引发关注,斩获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奖等多项重磅大奖,豆瓣评分高达9.4分。

从2012年着手开拍,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大后方》想要做什么?谈及创作起点,徐蓓坦言最初的剧本以西安事变作为开篇,直到看到从美国寻回的13分钟影像《中华儿女》,一部记录四川都江堰农民日常的短片,让她毅然删掉4000多字初稿,重新开始。“大后方不应该只是历史书里的名词解释,它是这片土地上的农夫、商贩、老人和小孩,是战时中国的粮仓与兵工厂。”徐蓓说,正是这段质朴的影像,让她确定了以“人”为核心的创作思路。所以在《大后方》中,我们得以看到许多人,他们是军事家、科学家和将领,也是实业家、教授、外国记者,更有身边那些学生、工人、埋尸队员。

纪录片《大后方》。受访者供图

《大后方》拿什么做?创作之初,徐蓓所带领的重庆电视台拍摄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米之炊”。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自己去找资料,从无到有建立影像资料库。徐蓓回忆,团队带着“天真又勇敢”的劲头,历时3年多走遍中国10多个省市及美国、日本,从各地档案馆、图书馆唤醒了大量沉睡的历史影像。

在徐蓓看来,这些影像的价值远不止“填补解说词”。“我们要用它们营造历史情境,让观众看到祖辈生活的街道、日常,感知那个年代的社会肌理。”她举例,《大后方》第一集便大胆用1分多钟无解说影像呈现生活场景;为还原战时医疗体系建设者林可胜的故事,团队跨国寻访,最终将《苦干》纪录片中出现的林可胜20多秒的活动影像,一帧都不差地用进正片。此外,团队甚至逐帧剪辑资料,连治疥疮的场景都细致还原呈现。

谈及历史影像的美学表达,徐蓓分享了自己至今难忘的创作细节。她曾将日本拍摄的纪录片《扬子江舰队》中士兵装填炮弹的漠然场景,与美国拍摄的《满目疮痍的土地》中淞沪会战战场上士兵牺牲的影像交叉剪辑。“这样的蒙太奇组接,足够让观众感到震撼,进而引发思考。”徐蓓表示,当冒着热气的炮弹壳与地面碰撞发出刺耳的金属声,士兵不断转身填装炮弹时麻木的眼神,比任何解说都更能展现战争机器的可怕。

影像与历史的碰撞,专家共探史料挖掘与真实还原之道

在圆桌讨论环节,周勇、徐蓓与张同道、王美怡、郑伟围绕“影像史料的挖掘与历史真实的还原”“影像叙事如何参与历史书写”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

王美怡坦言,编撰历史图录时曾深陷辨伪困境,“比如一些广州老照片是当时的西方摄影师摆拍的,带着他们的视角滤镜,与真实的广州城市历史有偏差。”王美怡表示,历史研究讲究真实、准确、严谨,影像的运用必须经历长期的去伪存真,还要与研究者深度互动,才能真正发挥价值。

圆桌讨论环节。主办方供图

对此观点,周勇深表认同。谈及影像史料的挖掘,周勇认为首先要广泛搜集。比如,《大后方》团队就是近乎从零开始,在美国、英国等地,搜集了长达270个小时的历史视频素材,这也是《大后方》能够获得巨大反响的原因。

在搜集了海量的影像史料之后,还需要在互证的过程中,还原历史的真相。“我们曾唱过‘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但我们没见过大刀队;重庆大轰炸的惨烈场景,过去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客观的影像细节。这些都可以在《苦干》中找到答案。”周勇以《苦干》举例,认为这部纪录片不拍战场转而拍大后方,把镜头对准战时的普通人提炼出“苦干”精神,对抗战史作了细节补充。正是这份细节的真实,让它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中国相关纪录片。

如何通过影像叙事跨越历史鸿沟?徐蓓结合《大后方》的创作经历给出答案。据她回忆,2012年接到创作任务时,时任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勇明确提出“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学术标准、一流水平”的总体要求。因此,团队在搜集素材时,下意识地去寻找抗战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抗战,以及美国、意大利甚至日本记录下的影像。

“所以我们的影像范围除了能够看到淞沪会战战场激烈的战斗场面外,也可以看到大后方相对平静的工业生产、生活日常。”徐蓓表示,团队用全面的史料包围主题,打破前线与后方、本土与国际的叙事鸿沟。比如讲民营工厂西迁,就从淞沪会战背景切入,还原动员西迁的琐碎日常,展现用木船运机器的勇敢与壮烈。

互动环节,周勇和徐蓓频频成为观众提问的对象。广州市民蓝艳华从8月30日上午就已经泡在了图书馆,在12:00看完《苦干》展映短暂休整后,又津津有味地听完整场活动。

“在此之前,我看过重庆团队创作的《西南联大》等纪录片,今天看了《苦干》再听了专家的解析,让我深深触动。”蓝艳华告诉记者,纪录片中展现的重庆大轰炸惨状令人愤慨,而更让人震撼的是中国人民的应对,即便家园被毁,民众仍迅速投入重建,工厂转移后即刻恢复生产,中国人的坚韧从未改变。

活动最后,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活动的核心目标是希望通过分享,将尘封的历史影像与专业研究推向公众,让抗战精神等历史记忆既能留存,更能照亮当下。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