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部影片上映后,引来包括批评声音的影评,很正常。合情合理的影评,是促进电影艺术繁荣发展的必须。但有些不着调的影评,看着就令人或可气,或可笑了。
一部影片上映后,引来包括批评声音的影评,很正常。合情合理的影评,是促进电影艺术繁荣发展的必须。但有些不着调的影评,看着就令人或可气,或可笑了。
有一个叫“老梁”的大V,对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南京照相馆》的批评,就令人可气。
《南京照相馆》主要故事情节是,邮差苏柳昌将错就错在照相馆洗印胶卷时,暗地里加洗了记录日寇南京大屠杀的胶卷,通过林毓秀带出去,向世界揭露了日寇的暴行,并成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证据,最终惩处了罪犯,伸张了正义。
影片的这个主要故事情节,有四个关键点。
一个是,日寇大屠杀现场的胶卷或照片,当时被暗地里洗印出来另存了;
再一个是,这些另存的胶卷或照片,历经曲折,被从日寇控制区带了出去;
三一个是,带出去的胶卷或照片,一经公开便在世界上引起轩然大波,令日寇十分狼狈;
四一个是,带出去的胶卷或照片,战后成为审判日本战犯并令其伏法的重要证据。
这四个关键点,都是有现实人物原型或历史事实依据的。因此,影片守持了这四个关键点而有所虚构的艺术真实,也是完全无可厚非的。
可是,我说的这个“老梁”,一个看上去似乎道貌岸然的大V,居然企图用现实原型的真实来否定无可厚非的艺术真实,从而达到整体质疑这部影片的可信性的目的。
在一个视频中,只见他在那里假模假式地表示遗憾,说影片的主要情节失实,影响了影片的可信度。然后他分别提及中国的人物原型罗瑾和吴旋、以及外国的人物原型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讲了这三个人真正的历史经历,说明真正的历史人物的历史经历并非一如影片所演,影片情节经不起推敲,据此来认定影片中的苏柳昌及其故事不可信。
其实,他的这通屁话,除了能散发点臭味出来,根本就经不起一驳。
只问他两个问题:
第一,影片主要故事情节体现的上述四个关键点,是不是历史真实?
第二,艺术创作,可以不可以依据真实历史人物及其经历来虚构一个或几个角色,通过他们的交集,把这四个关键点串连出来一个有着艺术真实的完整故事?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同意的,建议去普及了文艺创作基础知识后,再发言。
这个“老梁”连基础的文艺创作知识都不具备吗?是的话,那他就太可怜了,还大V呢?
我认为他其实懂,他就是故意要绕开艺术真实的合理正当,企图用历史真实否定艺术真实,从而把影片故事体现的那四个关键点也一起置于不可信之列。真是其心可诛,令人气愤。
对这个叫“老梁”的大V,大家要提防了。他惯于并善于在貌似客观公允的谈论中,夹带偏见或谬见。
还有一位可笑的。这位叫啥名字记不全了,只记得姓郭,好像也是个不小的V。
看到他一篇批评影片《戏台》格调不高的影评。
任何影片包括《戏台》的格调高不高,确实是可以作为问题提出来并开展讨论或批评的。但这种讨论和批评,要靠艺术创作标准的谱,不能“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否则,就是批评者本人丢人现眼,授人笑柄。
而这位郭V,恰恰就在“否则”的一类批评者之列。
他是怎么在批评《戏台》格调不高的呢?
他说《戏台》把改不改戏,当作一个很了不得的戏剧冲突在演,格调就不高。
如果光说到这里,不再拿出很多证据来支持他的这种观点,倒也不能说他有什么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正常。
可笑就可笑在他后面举出的引以为据的那些实例上。
他举的所有实例,个个倒是确实比《戏台》格调高了。可问题是,所有这些实例,没有一例是喜剧样式,要么是正剧,要么干脆就是悲剧,主角也要么是慷慨了,要么是壮烈了……依了他的这种离谱批评,大家还能有喜剧看吗?可笑不可笑?
笑罢之后,一种心有余悸不期而至:所幸这个郭V没当文化部长。若让他当了,只怕14亿人又只能有八部什么板戏看了。
来源:荆郢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