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物】李準:洛阳人,蒙古族,著名小说家、电影文学家

快播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31 08:45 3

摘要:李準(1928~2000)河南洛阳人,蒙古族。1953年因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触及到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这一尖锐问题,受到高度重视,被全国30余种报纸、10余家刊物转载,从此一举成名。

李準(1928~2000)河南洛阳人,蒙古族。1953年因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触及到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这一尖锐问题,受到高度重视,被全国30余种报纸、10余家刊物转载,从此一举成名。

从1953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陆续结集为《芦花放白的时候》(1957年)、《夜走骆驼岭》(1959年)、《车轮的辙印》(1959年)、《春笋集》(1962年)、《李双双小传》(1977年)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上集1979年,下集1984年)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写有近20部电影剧本,影响较大的有《李双双》、《老兵新传》和根据他人小说改编的《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等。1984年担任中央电大当代作家谈创作课程主讲教师,讲稿编入教材《当代作家谈创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

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李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通过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表现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带着友善的微笑,批评农民身上传统的狭隘自私心理,满腔热情地歌颂公而忘私的社会主义新人,成功地塑造了李双双、孟广泰、郑德和等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先进农民形象。像李双双这个人物,甚至被编在歌曲里一代代传唱,成为农民最崇尚的模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这是当代文学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十分成功的范例。

李準在艺术上注重白描,细节描写有绝技,形成了拙朴、平易、诙谐的独特风格。如《黄河东流去》以三四十年代黄泛区人民的苦难史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黄河流域勤劳、质朴、侠义农民的历史命运,热情地讴歌了他们那黄金般可贵的品质和纯朴美好的感情,挖掘出中华民族的伟大魂灵。李準成功地塑造了李麦、徐秋斋、海老清、蓝五、王跑等典型形象。在艺术上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式同外国小说的某些富有表现力的技巧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描写上,既有白描的硬功夫,又学习外国小说心理描写方面的长处。

李準还是一位电影文学大家,非但作品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任编剧的片子几乎部部打响,成了传世之作。

资料来源:《洛阳市志(第六卷)》2006年12月

资料整理:黄翔,文旅美食探寻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 会员、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来源:阴山小虫的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