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1952年公开发表第一首诗,到2021年中风前,西西笔耕不辍七十年,获奖无数。2005年获“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年获香港书展“年度作家”,2018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9年获瑞典“蝉文学奖”。2022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奖“终身成就奖”。
《候鸟:我城的一位作家》放映海报
西西,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7年生于上海,2022年逝世于香港。
从1952年公开发表第一首诗,到2021年中风前,西西笔耕不辍七十年,获奖无数。2005年获“世界华文文学奖”,2011年获香港书展“年度作家”,2018年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9年获瑞典“蝉文学奖”。2022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奖“终身成就奖”。
《候鸟:我城的一位作家》是讲述西西的最新纪录片,由西西多年的知己好友何福仁担任编导,由素叶工作坊拍摄制作,记录这位香港文坛重要作家的日常与创作点滴。
2024年,纪录片经全新剪辑,加入了西西从未公开过的生活片段。8月29日,译林出版社联合南京方所店,将于书店内X空间进行进行纪录片的放映,欢迎大家一起走进西西的世界。
时间
8月29日(周五)
14:00
地点
方所南京店·X空间
报名方式
本次活动无需报名,到场参加即可
主办方
方所南京店、译林出版社
西西和她的世界
在这八十六年的地球生活中,西西的角色可以定义为“肥土镇土瓜湾一位可爱的冒险家”。写小说,拍电影,用一只手造娃娃屋、缝玩具熊,跟踪动物生态保护,在鬼门关夺回自己的生命……几乎无所不能,被称为“华语世界最有童心的小说家”。
除了作家之外,西西也曾是一名非常厉害的编辑。她是最早将莫言、余华、王安忆、李锐、韩少功、贾平凹等当时内地新锐小说家的作品介绍到台湾与香港的人。1980年代,西西为台湾洪范书店编选《一九八〇年代中国大陆小说选》,包括《红高粱》《爆炸》《阁楼》《第六部门》四部,共介绍了大概二十位内地小说家,并亲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面交稿酬。
左起郑万隆、李陀、西西、莫言、史铁生
北京饭店门口,1987,何福仁摄
2022年12月18日,西西因心脏衰竭,在医院安详离世。家人、好友陪伴在侧。
西西的一生,精彩、愉快、有益、有意义。如她所言:“对,我们并不怕。人世匆匆,有什么好怕的。”
《石头与桃花》,是西西在生命最后留给人类世界的珍宝,收录了她2015—2021年间所写的中短篇小说。书名的“石头”取自其中的《石头述异》,“桃花”则取自《桃花坞》。是“石头也会开花”的意思,植物可以勇敢地从困难的石隙里茁长。
在这部遗作中,西西借天上星尘之口,告诉人类小孩:
“人类的前途应该光辉灿烂,无可限量。”
这是西西对未来的美好信念与祝愿,也是她在地球游玩八十余年,思索出的答案。
恰逢简体版出版,译林出版社联合香港「西西空间」发起“西西·候鸟计划”,计划在全国各地展出西西创作的手稿、年谱,与缝制的毛熊。
8月,候鸟飞到了南京方所书店,并将停留到9月8日。
本次在方所南京店展出的毛熊与手稿,投射着西西在时代与病痛的夹缝中艰难创作的人生轨迹。因乳腺癌治疗,她右手功能渐失。为了康复并延续创作,她开始用左手学习缝熊与书写,过程艰难,但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对创作的延续。现场歪歪扭扭,笨拙的手稿,便是她晚年作品的来源。
此次展览除了部分手稿外,还有她亲手缝制的毛熊们,皆有名,有个性,见证了西西晚年对拓宽文学可能疆界的实践。
在展陈中心,我们用西西笔下的文字制成一张张“飞毡”✨。这既是向她作品中天马行空的致敬,更寄托着我们的心愿:西西的离开,并非终点,而是乘着文字的飞毡,开启另一场充满想象的旅途。
来源:译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