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奇迹,一部院线电影长度的华章何以动人 | 汪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1:26 2

摘要:从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时2.7亿元的GDP,到2024年突破3.68万亿元(年均增速18.8%),以占全中国0.02%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7%的GDP;从蛇口工业区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每平方公里孕育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密度。今天的深圳,保持着“

什么是奇迹?

在人们以往的认知里,是天赐的非凡成就,是殊异的恢弘景观,是一串串令人惊叹的数字……正如深圳这座城市用45年完成的史诗级蜕变:

从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时2.7亿元的GDP,到2024年突破3.68万亿元(年均增速18.8%),以占全中国0.02%的土地创造了全国2.7%的GDP;从蛇口工业区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每平方公里孕育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密度。今天的深圳,保持着“日均数百项专利”的创新节奏,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誉为“硬件硅谷”,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未来感城市”。

但是,当我们面对“奇迹”的时候,不禁要追问,是什么造就了“奇迹”?

2025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日子,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倾力打造的特别节目《在这里,创造奇迹》在深圳卫视和全网播出,与其说这是深圳人用一部院线电影长度的华章献给经济特区的生日礼物,不如说是深圳人为自己写下的心灵自传,用新的文艺理念和技术手段诠释了“奇迹”的丰厚内涵。

在观看特别节目《在这里,创造奇迹》之后,或许能够得到深圳人自己心中的答案:

第一,人的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深圳40年发展成就之时,两度使用“解放”这个词:“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深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率先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就意味着要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利益藩篱和制度规约;想要探索新的可能性,就要解放生产力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初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将市场、社会和个体的能量逐一释放——通过解放生产力,推动了经济发展;通过解放思想,给社会松了绑;通过制度的自我革新,最终实现人的解放与成长。

在这台特别节目的序章《深生不息》里,我们跟随人物穿越回深圳经济特区草创的年代,然后沿着45年的轨迹一路走来;这个被浓缩的时光隧道,并不仅仅在于重温每一个重要的历史现场,而是在每一次人与特区的双向奔赴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希望与梦想;在每一场变革的瞬间,见证特区人破除枷锁、逆风成长的勇气与担当。

盲盒秀《我与特区同庆生》邀请了与特区同一天生日的“土著”居民和新移民,以轻松游戏的方式深入个体命运。无论成功创业者还是普通打工者,他们选择深圳固然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但也是为了在这个更自由更宽阔的舞台上实现自我解放,追求更大的人生价值。

新说唱《春天的故事•2025》虽以经典歌曲为基础,却是从今日特区青年阳光自信的视角出发,以轻松时尚的说唱诠释青年一代心目中的深圳记忆,节目同时巧妙融入了《春天的故事》词作者蒋开儒与青年创作者的对话情节。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号召的生动实践——通过艺术创新让改革开放精神焕发时代光彩,在代际对话中实现特区精神的传承,这既是对老一辈特区建设者的致敬,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其他诸多综艺节目中,如音乐快闪《山海生花》、城市民谣《深圳,已在我歌里呀》、跑酷歌舞秀《胜利时刻》,我们看到那些有浓郁深圳味道的面孔,或美丽动人,或青春时尚,无一不是因为坚定自信的自我解放,才创造了镜头前的耀眼光芒。

第二,人的塑造。城市是一个自由生长的舞台,但城市也是一所塑造人的大学校。若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理解所谓“深圳奇迹”的创造历程,首先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然后是整个人类历史上都非常罕见的大规模高歌猛进的城市化、现代化浪潮。所谓城市化与现代化,不仅仅是创建了现代工业、企业、物流和现代立体城市的城市景观与物质文明,其核心是人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在舞蹈变装秀《深圳爱情故事》里,借助一个跨越了45年的爱情故事和人们服装的时代变迁,让我们看到土生土长的深圳人是如何从渔民、村民到市民的迭代过程。这种基于生活情感和细节变化的巧妙设定,恰恰从微观角度为我们图解了“人在创造城市”和“城市塑造人”的相互逻辑。

全城接力钢琴合奏《我和我的祖国》构思非常新颖,从不同城市空间的一架钢琴开始,让建筑工人、外卖小哥、普通白领、退休老人、医务工作者、公益志愿者们或生涩、或稚嫩、或悠扬的琴声与钢琴演奏家的专业演奏一起汇成城市大合奏,恰到好处地隐喻了“人融入城市”和“城市托举人”的主题。

全民共创影像诗《在浪漫中相见》采取了全城征集影像文字素材的方式,将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深圳人心中的爱情、友情、美食、骑行等元素融为一炉。这是深圳人所钟意的城市瞬间,也是他们发自内心去认同和热爱的城市生活。“奇迹”存在于城市的细节里,也在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得以生发和孕育。

第三,人的和谐。只有开放包容的城市生态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自我的和美交融,也才有可能生机勃勃、孕育万物,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青年说《深藏blue的二代》聚焦于深二代,选择了拥有多重身份的创业高中生、青年女性导演和青年科学家,讲述他们不被定义、撕掉标签、倔强生长的人生故事。他们行事低调却思想张扬,而在深圳这个背景下,一切又显得天然自洽。这正是对深圳务实进取又包容开放的文化生态最完美的阐释。

机器人派对《大展鸿图》别出心裁地演绎了人形机器人在生活场景中的运用,刻意选择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粤式客厅和厨房,并选用了融合粤剧唱腔、嘻哈节奏和市井文化且在海外社交平台都火热传播的背景音乐《大展鸿图》,让最传统的文化和最前卫的技术无缝对接,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人工智能深度交融、和谐共处的炫酷未来。

AI创意视频《红树林:一只鸟的故事》运用先进的AI技术,以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的第一人称视角,写出了一封跨越物种的“城市情书”。候鸟从“过客”到“定居”这一迁徙习性的改变,折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命题;趣味盎然又洋溢思辨,昭示的是深圳人开阔的心胸、理性的认知和对家园的热爱。

人的和谐并非是抽象的,是存在于自然、社会、家庭等具身性的场景里;而只有和谐、包容、充满爱与公益精神的社会环境中,才可能有涌动不止的个体奇迹,并聚合为更大的社会奇迹。

第四,人的聚变。所谓“千年中国看西安,百年中国看上海,十年中国看深圳”,深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现代进行时态的发展标杆,正因为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吸引着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流入。人群、文化、技术、资金在这里相聚、碰撞、融合,才会酝酿奇迹般的蝶变。

大地朗诵《我的深圳故事·南方北方》是以南北为坐标,移民为视角,深情吐露新的城市乡愁。创业者说《与深圳同行》,科学家说《愿之所往》,是相对硬核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深港两地的创业者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如何在深圳落地生根的故事。他们每个人的蜕变成长都离不开深圳这个提供了“聚变”条件的庞大实验室,他们也因此成为这片城市森林里挺秀的繁叶高枝。

作家吴君曾以城中村同乐街为小说题材,记录了深圳“原住民”如何在新移民等外来刺激下实现产业迭代和社区更新,大时代的磕磕碰碰最终成为“同乐街的蝶变图,深圳人的阳光道”。今天,“土著”、新移民、大湾区居民和国际友人杂糅相间,形成新的城市聚落,则正在把城市影响力波及到更广阔的天地之间:

“深港共读”将深圳和香港两座城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吾城吾歌”以音乐的形式向国内外传播深圳的声音,“一带一路音乐季”催动着数万公里范围内的文化心跳。中华传统文化与国际叙事语言的结合,最能够体现人的聚变、文化的聚变、城市的聚变,因此享誉中外、出圈出海。

文化是心灵的折射,动人的文艺节目昭示的是城市的精神高度。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发展史,或可总结为从制度试验田到规则输出源的市场基因;从技术跟学到源头突破的创新生态;从追求速度到缔造质量的观念自觉;当然,也可以总结为一以贯之的“敢为天下先”的少年精神。但如果从源头开始追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为什么深圳就可以成为举世瞩目的“一夜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给出了铿锵有力的答案:“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无论是抽象的制度和理念迭代,还是具象的经济与社会涌动,真正在引领、推动、创造这一切的是人民,是从一个一个,到千千万万的人,没有人就没有一切。

特别节目《在这里,创造奇迹》是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成为舞台的主角,做人民爱看的节目,从真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将镜头聚焦于一个一个具体的人,从而赋予“青春之城、创新之城、奇迹之城、未来之城……”以无数鲜活又真切的面孔。

这是在探索新的大众文艺表达,也是在创造新的都市文化!

当深圳人以90分钟的特别节目为深圳献上这场“精神大餐”,当1.2万台无人机点亮深圳的夜空,我们或许可以自信地说:

深圳是中国的奇迹,是世界的奇迹,但更是你我的奇迹!因为是我们,在这里,创造奇迹!

来源:直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