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功夫佛山》央视热播,烟火深处见功夫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0:59 2

摘要:8月26日晚7时起,一连六晚,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顺德融媒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功夫佛山》,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重磅播出,佛山城市生活频道同步于每日20:00跟播。

佛山,再一次以“功夫”之名,站上全国乃至世界的聚光灯下。

8月26日晚7时起,一连六晚,由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顺德融媒打造的系列纪录片《功夫佛山》,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重磅播出,佛山城市生活频道同步于每日20:00跟播。

这部纪录片没有聚焦宗师传奇,而是以“生活功夫”为切口,用平实细腻的镜头语言,捕捉功夫在佛山百姓呼吸与脉搏中的跳动,挖掘其背后深厚的城市文化基因与独特的生活哲学,不仅在佛山本地引发强烈共鸣,更让“功夫佛山”的形象通过央媒平台,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镜头下的“佛山功夫”,百姓故事点亮功夫精神

“一条朋友圈转发,100多个点赞,外地朋友看到电视里的鸿胜馆,还特意截图发给我。”8月27日一早,佛山鸿胜馆负责人、蔡李佛拳传人李伟峰翻开手机,满屏的关注让他真切感受到《功夫佛山》的影响力。

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功夫佛山》第一集《老街邻里》,就以李伟峰守护的百年鸿胜武馆为背景,讲述了武术如何成为照亮消防员、职场青年人生转折的“明灯”。消防员在武术训练中锤炼意志力,青年人在拳法练习里释放身心,武馆不再是单纯的技艺传授地,更成了社区邻里的精神港湾。

《功夫佛山》第一集《老街邻里》剧照。

这样的“烟火气”,贯穿《功夫佛山》的始终。第二集《狮梦少年》聚焦醒狮少年陈俊辉及其团队,记录他们在训练意外、赛事压力下,如何以不屈不挠的劲头守护“狮梦”。

第三集《武生卸甲》里,粤剧武生裴小明因伤告别武戏,却以“功夫”般的韧性转攻文戏,在唱腔与身段中延续艺术生命;第四集《女儿当自强》打破传统偏见,讲述吕敏贤凭借过硬实力,成为鸿胜梁馆首位女接班人的历程。

第五集《歧路兄弟》以鹰爪拳传人黄志峰中年高考学医践行“医武同源”、兄长黄志坚坚守武馆传承的双线叙事,展现功夫家族的时代选择。压轴的《同梦异客》更具温度,四川网约车司机蒋银林在佛山咏春拳馆找到“精神故乡”,功夫不仅让他收获了尊严与自信,更让他在异乡找到了归属感。

《功夫佛山》第六集《同梦异客》剧照。

有别于传统武术题材纪录片,《功夫佛山》将镜头从武馆、狮队延伸到街巷里弄、医馆灶台。酿酒师拌饭时手势里的沉稳分寸,是功夫;厨师颠勺翻炒时对火候、力道的精准掌控,是功夫;消防队员比武时穿透时空的呐喊气魄,也是功夫。

这些平凡瞬间里,闪耀的正是“坚韧不拔、精益求精、尊师重道、止戈为武”的功夫精神。正如鸿胜馆学员黎子明所说:“从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与佛山功夫的联结。”

功夫,成为了佛山人融入生活的态度。

《功夫佛山》第一集《老街邻里》剧照。

以功夫为桥,让世界看见更立体的佛山

《功夫佛山》的热播,其背后是主创团队三年间历经无数次的匠心打磨。系列纪录片是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故事”纪录短片扶持项目、佛山市文艺精品扶持重点项目。从筹备到播出,主创团队始终坚持一个核心:不拍传奇,拍普通人。因为普通人,才是理解“功夫佛山”最不可或缺的视角。

主创团队负责人在采访中提到,最初策划时,他们也曾考虑过聚焦黄飞鸿、叶问等家喻户晓的武术宗师,但深入调研后发现,佛山功夫的生命力,更藏在30万习武者的日常里。

在佛山,每30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人练武,52种拳法、近300家武馆、105个功夫角遍布全城,功夫早已不是“历史遗产”,而是“活态文化”。镜头对准普通人,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现在的功夫”,感受到功夫如何成为佛山人的生活哲学。

《功夫佛山》第二集《狮梦少年》剧照。

为了捕捉这些“活态功夫”,团队成员走遍佛山五区,跟踪拍摄数十组人物。他们蹲点鸿胜馆三个月,记录武馆与社区的互动;跟着醒狮少年跑遍全国的表演,捕捉他们训练时的沮丧与表演时的热血;甚至跟着网约车司机蒋银林跑单,感受他在拳馆与生活间的平衡。正是这份“接地气”的坚持,让纪录片得以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是佛山功夫?”

这份对“功夫本质”的解码,让《功夫佛山》不仅成为一部纪录片,更成为一本解读佛山文化基因的“影像读本”。目前,该片已成功入围第二届“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及国家广电总局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提案大会,其文化价值得到业内高度认可。

《功夫佛山》第四集《女儿当自强》剧照。

《功夫佛山》的热播,不仅让全国观众重新认识了佛山功夫,更让“功夫精神”与佛山城市形象更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城市出圈的重要力量。佛山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这里是黄飞鸿的故里、叶问的传道场、李小龙的精神原乡,佛山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功夫从未与城市发展割裂。

作为制造业名城,佛山拥有家电、家具、陶瓷等万亿级产业集群,而支撑这些产业发展的“工匠精神”,与功夫精神高度契合。比如,工人在生产线上对精度的极致追求,是“精益求精”的功夫。企业家面对市场挑战时的百折不挠,是“坚韧不拔”的功夫。佛山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也是“突破自我”的功夫。

“功夫与生活”“功夫与制造”的联结,展现了佛山无限的城市活力,传递出“坚韧、专注、创新”的城市精神。当功夫成为跨越地域、语言的“奋进密码”,我们坚信,佛山必将走得更远!

来源:佛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