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真实影像,以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保留日军暴行照片,最终使其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它没有对历史进行歪曲或夸大,而是严格遵循“小事不拘,大事不虚”的原则。在当下众多历史题材电影容易陷入口号化
在今年的电影市场中,《南京照相馆》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自上映以来便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那么,这部电影究竟好在哪里呢?今天咱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
真实历史的生动呈现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真实影像,以华东照相馆学徒罗瑾保留日军暴行照片,最终使其成为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它没有对历史进行歪曲或夸大,而是严格遵循“小事不拘,大事不虚”的原则。在当下众多历史题材电影容易陷入口号化或“神剧”化的误区时,《南京照相馆》以类型化叙事的方式,将“如何传出照片”作为叙事支点,通过“7个人只有2张通行证”的困局设置,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普通人在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的无奈、挣扎与担当。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让电影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可信度,成为了一部能够让观众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生动教材。
人物群像的细腻刻画
电影的主角不是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也不是自带光环的典型人物,而是一群生活在南京街巷里弄的普通市民。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龙套演员林毓秀、警察宋存义等,他们初始的动机仅仅是卑微地活下去。这种降低道德起点的处理,为人物后续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就像林毓秀,从对日本人抱有幻想到认清侵略者的真面目,最终冒死参与运送底片,她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觉醒之路,极具真实感和代入感。
此外,电影对汉奸王广海的塑造也摆脱了非黑即白的套路,展现了战争中小人物抉择的复杂性与悲剧性。而老金妻子和女儿的角色也没有被工具化,小女孩最终未能幸免于难的设定,虽然残酷,却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沉重与无情。就连反派伊藤秀夫,也不是简单的脸谱化恶魔,电影通过他对狗的怜悯与对婴儿死亡的冷漠,揭示了侵略者深层的扭曲心理,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形象丰满的人物,共同构成了一幅鲜活的战争群像图,让观众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多面性。
以小见大的画面细节
电影中有关胶片的三重叙事令人印象深刻。胶片首先是日军掩饰罪行的手段,同时也是揭露其谎言的有力武器;林毓秀所保存的电影胶片,代表着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部“胶片电影”本身,则传达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警醒。从这三个维度对“胶片”进行刻画,不仅是导演对影像的赞美,更是对“无图无真相”时代的一种回应。
还有许多细节画面都饱含深意,比如金家母女出城前,众人在照相馆背景幕布前拍全家福,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一幕,成为了影片的第一个泪点。而伊藤秀夫火烧底片时,照片中受难者的面孔与老金说吉祥话的画外音相配合,将大屠杀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电影情绪的高潮。结尾处,林毓秀举起相机记录日本战犯被枪决的瞬间,片尾曲《永远的微笑》响起,老照片中的秦淮河、紫金山、明城墙与现实重叠,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情感表达的克制与尊重
在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中,以往大多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画面,对女性遭受暴力的场景也多有直白展示。但《南京照相馆》在这方面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与尊重。如林毓秀被日军召去唱戏后狼狈归来,电影仅呈现了她魂不守舍的状态与凌乱的衣衫,将最残酷的过程留给观众想象。这种“不展示”的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对女性观众观影体验的考量,也避免了将女性苦难异化为视觉奇观的风险,让观众能够在相对平和的氛围中,更深入地去思考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善恶。
发行宣传的精准策略
在电影的发行和宣传方面,《南京照相馆》也做得十分出色。发行方上狮文化基于对电影内容的深入了解,对市场环境有着敏锐的洞察,在《罗小黑战记2》《长安的荔枝》等影片的竞争压力下,通过提档和点映等策略,为电影争取到了更多的票房空间。宣传上,伯乐营销团队没有采取激进的造势方式,而是以“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样简单有力的推广词,配合主创的路演和以情感共鸣为主的短视频,让观众通过口碑传播,使电影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京照相馆》以其真实的历史呈现、生动的人物刻画、细腻的画面细节、克制的情感表达以及精准的发行宣传,成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影。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沉重,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样的电影,无疑值得我们走进影院,用心去感受和品味。
来源:莲乡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