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为蓝本,围绕着教育理念的激烈冲突展开。龙国正校长秉持“开门办学”理念,主张“劳动是入学的资格”,让满手老茧的工农子弟踏入大学殿堂,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田野,力求打破精英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成为工农群众改变命运、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有力武
在电影的长河中,1975年上映的《决裂》宛如一座特殊的航标,虽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却以其独特的教育叙事,穿透岁月迷雾,在当下仍激起值得深思的现实回响。
影片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办为蓝本,围绕着教育理念的激烈冲突展开。龙国正校长秉持“开门办学”理念,主张“劳动是入学的资格”,让满手老茧的工农子弟踏入大学殿堂,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田野,力求打破精英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成为工农群众改变命运、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有力武器;而曹副校长等坚持传统教育模式,以考试成绩和知识体系的“纯粹性”为准则,强调正规学术标准。这一矛盾贯穿始终,构建起影片的核心冲突,是两种教育观、两种阶级立场的直接对垒。
从历史维度回溯,《决裂》是那个时代教育革命探索的生动注脚。在当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工农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为有限,“决裂”旧有教育体制,让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对教育公平的大胆追求。共大这种半工半读、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办学模式,为大批渴望知识的底层民众打开了希望之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为农村输送了大量实用人才,对当时的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
时过境迁,当我们站在当下审视《决裂》,会惊觉影片所批判的诸多现象,以新的形式在现实中重现。如今,教育公平问题依旧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显著,乡村孩子在优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就像影片中工农子弟入学受阻一样,他们在升学竞争中面临着先天性的劣势;学区房背后隐藏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更是让教育成为财富与阶层的博弈场,“文凭至上主义”甚嚣尘上,学历成为衡量一切的标杆,就业市场对学历的过度看重,使得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被边缘化,如同影片中对知识“阶级性”绝对化判断一样,陷入了另一种片面。
《决裂》所倡导的实践教育理念,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正成为热门话题,这与影片中教学与生产结合的理念不谋而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劳动中掌握技能,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避免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比如一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实际项目,毕业后无缝对接工作岗位,这正是对实践教育的积极践行。
电影《决裂》无疑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改革过程中那些反复出现的问题与困境;也是一座警钟,时刻提醒我们在追求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要警惕教育的异化,始终将公平与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如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强调“知识分子与群众结合”,在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精英与大众、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同样是一场需要不断探索、充满阵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坚守教育初心,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就一定能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公平、更具活力的方向发展 。
来源:诗文王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