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有一起是两年前,产妇诞下的婴儿曾因缺氧进入ICU救治,两年后婴儿确诊脑瘫,家属认定是医生失误、医院篡改病历。
有部电影十点电影
2025年08月27日 21:49北京
转载来源:有部电影(youbudianying001)
前段时间,又一医患纠纷事件上了热搜。
而网暴的根源来自三起医疗纠纷。
一起是产妇因羊水栓塞切除子宫,家属在手术后以“花了钱娶媳妇,结果绝后”为由索赔100万。
另一起是产妇家属没有采纳邵医生的建议,坚持让产妇顺产,结果胎儿死亡,家属随即跑到医院闹事。
还有一起是两年前,产妇诞下的婴儿曾因缺氧进入ICU救治,两年后婴儿确诊脑瘫,家属认定是医生失误、医院篡改病历。
从去年12月起,这些家属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某短视频平台联合炒作,引发了针对邵医生的大规模网暴,尽管邵医生多次在线上举报,线下报警维权,但最终还是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跳楼轻生。
她的遗书中不仅写了三起医疗纠纷的详细过程,还向家人强调“一定要为我正名”。
讲真,再次看到这类新闻,每个人都是十分心痛的,邵医生从业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曾获“河南省优秀妇产科医师”等荣誉,她的离开是医疗界的损失。
医患纠纷引发悲剧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医学伦理、制度规范、法律保护等问题的缺失与不足。
而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国内,热搜事件让我想到了一部国外电影,讲述的也是困扰全球的医疗资源问题——
影片的女主是瑞士一家医院的护士,这天她如往常一样,来到医院上夜班,还换上了刚买的打折运动鞋。
她这次值班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本该值班的同事中,一个去开会,一个请病假了,真正出力的只有女主和另一个同事,勉强算上一个年轻的实习医生,人手严重不足。
病房区域总共25个住院病人,多是确诊或待确诊的癌症患者,她们要尽量保证完成两次查房,确保病人不出问题。
影片的前半段,详细展现了女主查房过程中的工作细节,那些病人不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人需求。
有个病人十分焦虑,要求女主准时准点给自己打抗生素,女主若迟到,她就直接满病房里追着女主提醒。
有病人焦急等待医生交待确诊信息,但由于医生的手术连轴转,女主只能一次又一次安抚他耐心等待。
有病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吃喝拉撒都需要女主和同事帮忙完成。
查房的过程中,女主还要随时接听手术室同事的电话,把术前的病人送进去,把术后的病人接出来,上班头几个小时,轻轻松松突破一万步。
值得一提的是,查房并不仅仅是为病人检查体征、询问病情,病房一进一出那么简单。
由于是癌症住院病房,病患和家属其实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医护人员的照顾,面对他们焦虑、恐惧、孤独的情绪,女主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安抚,这就导致每个病房里,她停留的时间不止三五分钟那么简单。
这过程中,少不了一些跟工作不那么相关的其他要求,比如有人专门打电话过来,要求女主立刻去病房寻找出院时落下的老花镜。
有人忍不住烟瘾,一边吸氧一边跑去阳台抽烟,女主厉声制止这种作死的不负责行为,她才不情不愿地交出香烟。
还有个住单人病房的“款爷”,直接把女主当成服务员呼来喝去,一点小事就摁病房警报,让女主查房的主线任务被多次打断,女主若来得不及时,他就一阵阴阳怪气。
最关键的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女主还必须记准每个病人的病史、过敏史、特别注意事项。
整个过程中,她并没有暴露出过多的个人情绪,反而在病患及家属有无理要求时,展现出加倍的耐心,少有的情绪波动,是劝说一直忙着手术的医生,在下班前抽时间向一直等待的病人交待确诊信息。
在展现女主工作日常时,影片采用了跟拍的方式,通过运动镜头烘托女主繁冗的工作任务,背景音乐的节奏也从开场的缓慢,逐渐变得急促不安。
影片从视觉和听觉层面,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护士的工作压力。
然而,身为普通人的女主,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查房还没完成一轮,工作就出状况了——
那个迟迟没等到医生宣布确诊信息的病人,因为担心自己时日不多,宠物狗无人照看,背着医护人员擅自出院了,女主跑出去寻找未果。
一个刚从手术室接回来的病人,被女主不慎弄错了药,结果浑身过敏,好在及时发现没有引发更糟的结果。
女主还没自责多久,她负责的一个土耳其移民老太太半夜突然发病昏迷,没能挺过这一关。
她是女主第一轮查房的最后一名病患,但由于女主一直被其他事情打断,还没来得及查到,这名病人就离世了。
得知坏消息的病人家属,悲痛触发了愤怒,指责女主整个晚上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家人。
女主安顿好去世的病患遗体后,就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躲在角落里哭了起来,这眼泪中既有压力的释放,也有一些后悔和自责。
好不容易整理好情绪,回到工作岗位上,结果那个刁蛮的款爷病人又开始拿着手表阴阳怪气。
这话气得女主直接爆发,夺下那块手表打开窗户扔了出去。
款爷直接跳脚骂人,女主则扭头开喷,把对方怼得哑口无言:
女主的爆发虽然让同事和观众们都觉得解气,但这段医患矛盾其实从侧面突出了影片想要表现的深层问题——
人员短缺造成的矛盾,已经压给了制度末端的普通人。
护士人手不够,病患源源不断,而官方和院方却迟迟拿不出对策,最终酿成过多本不该发生的医疗纠纷。
影片结尾,女主主动向那位病人道歉,没想到对方在短短时间内也发生了心态转变,他意识到患有胰腺癌的自己时日不多,孤独感涌上心头。
女主只能本着工作职责,给对方提供一些情绪安抚,双方的矛盾勉强在这一夜终结。
终于到了下班的时间,交接的同事让女主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她回到更衣室,发现新买的鞋子已经变成了战损款,而这不过是平凡的一天……
《夜班》这部影片如之前聊过的英剧《疼痛难免》一样,在最后向观众公布了一组颇具危机感的现实数字。
到2030年,瑞士将短缺30000名护士,36%受过培训的护士不到4年就选择离职,护士短缺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危机。
把这个现实视角拉回国内,会发现影片《夜班》里展现的,其实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冰山一角。
就比如开头提到的邵医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自杀的事件——
如果患者家属不被封建思想蒙蔽,且具备基本的医学常识,如果院方在第一时间站在邵医生的立场提供法律支援和心理辅导,如果网络平台有完善的追责、封禁机制,如果刷到那些煽动情绪的短视频的公众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那么这个事件从一开始就不会走向恶果。
但遗憾的是,正是那么多的“如果”叠加在一起,造成了这场悲剧。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