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影艺术的浩瀚星空中,青年电影人的光芒正逐渐璀璨。近日,第五届搜狐青幕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拉开帷幕,紧随其后的,是一场围绕“虚实共生・代际共振:青年电影人的破界与新生”的深刻沙龙论坛。
在电影艺术的浩瀚星空中,青年电影人的光芒正逐渐璀璨。近日,第五届搜狐青幕计划启动仪式在北京拉开帷幕,紧随其后的,是一场围绕“虚实共生・代际共振:青年电影人的破界与新生”的深刻沙龙论坛。
论坛由电影制片人及策划人天天女士主持,她携手一众电影界资深人士,包括导演、编剧及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乔梁,编剧及硕士生导师张珂,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主任蒲剑,电影制片人王磊,以及导演、编剧张中臣,共同探讨了青年电影人的成长与挑战。
面对人工智能(AI)的兴起,乔梁导演认为,AI虽为技术革新,但电影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他将AI比作从手写剧本到电脑创作的转变,鼓励电影人积极适应,而非被技术所束缚。蒲剑教授则分享了学校开设AIGC创作课程的实践,尽管目前AI在长片制作上尚有距离,但他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编剧张珂则从创作端分享了AI的辅助作用,如资料查证和情节概括,但他强调,电影的核心在于独特的创意和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这是AI难以替代的。张珂还建议年轻电影人加强基本功,如抄写和阅读优秀剧本,以提升创作能力。
在代际对话中,张中臣导演观察到,年轻创作者更倾向于表达私密个人情绪,与外界关联较少,这与前辈有所不同。王磊制片人则从市场角度出发,指出文艺片与商业片的界限日益模糊,关键在于创作者能否投入想象力和创作能量,而非依赖过时的公式化方法。
乔梁导演对年轻人在表达上的勇敢表示赞赏,但也提醒他们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成熟,并避免急躁,电影创作需要时间沉淀。蒲剑教授则指出,成功创作者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积累,这是电影行业的普遍规律。
在生态共建环节,张中臣导演鼓励年轻创作者无论条件如何,都要坚持表达自我,将电影视为信仰。王磊制片人则分享了保证项目落地的经验,他建议年轻创作者采用“钉钉子法”,先尝试推进项目,逐步解决问题,坚信优秀创作会吸引投资。
蒲剑教授强调,年轻创作者需要思考观众的需求,电影是拍给观众看的,创作者的表达需要被观众接受才有意义。论坛尾声,乔梁导演以一句“机会来了,你别没准备”寄语青年导演,鼓励他们时刻准备,迎接机遇。
这场沙龙论坛不仅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更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在前辈的指引和青年电影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电影的未来无疑将更加精彩纷呈。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