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演出大获成功,后被周恩来总理点名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剧目。60年代初,上海越剧院剧组到香港演出,受到电影界关注,“凤凰”和“长城”两大公司都想投资拍摄。最终,决定由内地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合作拍摄,港
越剧电影《红楼梦》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1962年上映,岑范执导,徐玉兰、王文娟主演。其拍摄背后有许多精彩故事。
上世纪50年代,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演出大获成功,后被周恩来总理点名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剧目。60年代初,上海越剧院剧组到香港演出,受到电影界关注,“凤凰”和“长城”两大公司都想投资拍摄。最终,决定由内地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合作拍摄,港方提供胶片、摄影设备及布景化妆材料等,摄制组则来自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林黛玉的扮演者王文娟是被编剧徐进“激将”而得。徐进问她“林黛玉敢不敢演”,王文娟果断回应“敢”,还笑称“演不好,砍我头”,由此开启了经典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之路。
对于戏曲演员出身的主演来说,从舞台到电影的表演转变是一大挑战。舞台表演情节连贯,动作可夸张,但电影拍摄跳跃性强,表情和动作幅度需降低。如徐玉兰需时刻提醒自己约束动作,王文娟也在拍摄中不断调整,让表演更贴合电影要求。
“黛玉焚稿”是影片关键场景,导演岑范要求极为严格。为了呈现林黛玉临终的真实状态,他嘱咐化妆师突出其惨淡、幽怨、悲苦,摒弃唯美主义。王文娟试镜后因显“胖”,经反复研究,最终换上蓝色宽松裙子。拍摄时,岑范用风扇吹动幔帐,让诗稿灰烬飘浮,还将“最后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改为旁唱,增强凄凉感。
舞美团队认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样式,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如挂鸟架子都有雅致雕刻。所用家具多是从苏州东山收来的红木家具,拍摄时,岑范还因特写需求,尽力更新服饰和小道具,力求精致。
尽管影片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场景十分逼真,但实际上全部是在电影厂的三个摄影棚里置景完成的。
王文娟与孙道临的恋爱就发生在《红楼梦》拍摄期间,媒人是黄宗江、黄宗英、张瑞芳和徐玉兰。两人筹备蜜月旅行时,岑范因担心“黛玉焚稿”拍摄前后情绪脱节,影响影片质量,不同意王文娟提前离组,直到这场戏拍摄完毕,两人才前往庐山度蜜月。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