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里的抗战故事:民族记忆的当代转译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7:04 2

摘要:从《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到即将上映的《731》,一批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的电影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作品扎根历史真实,以创新的电影语言,跨越代际与时间隔阂,完成了对民族记忆的当代转译,强化和重构大众对抗战历史的认知。

从《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到即将上映的《731》,一批铭记抗战历史、赓续抗战精神的电影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作品扎根历史真实,以创新的电影语言,跨越代际与时间隔阂,完成了对民族记忆的当代转译,强化和重构大众对抗战历史的认知。

触发崭新的记忆编码

《南京照相馆》等抗战题材电影新作,以新的叙事策略、艺术象征、镜头语言、国际化表达,承担起了显影历史,守护、唤醒、接续民族记忆的使命。

谈及《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的美学突破,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李超最先注意到的是镜头语言的创新。《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对崭新的器物象征系统、创新叙事空间的构建,重构了大众对于抗战的认知和想象。前者中,照相底片隐喻历史真相的显影;暗房暖光象征光明的守护、觉醒的催化剂;相机与枪同时存在,是真相与暴力的共生装置;童谣与旗袍是文化的纽带;照相馆是反抗战场、物理避难所、记忆传递站、精神家园等多重空间的象征。照相馆与《金刚川》的渡桥、《八佰》的四行仓库等一样,成为战争电影令人记忆深刻的叙事新空间,储存着民族记忆。《东极岛》的叙事空间探索很有创新性,海洋、小岛、渔船、战俘沉船、日军军舰构成视觉突出的叙事空间,让海洋叙事创新场景,有了具体可感的内容,弥补了国产片海洋文明叙事的缺乏。

《南京照相馆》《东极岛》通过国际化镜头语言,实现了历史叙事的跨文化传播。李超认为,《南京照相馆》将拍照瞬间、枪击瞬间并置,用全球通用语言英语的shoot,形成了拍照、杀戮的双关,全世界观众都能读懂电影表达的日本侵略的暴力真相。这是中国电影很少见的国际化语言表达。

《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历史书写的另一突破是微观叙事视角。《南京照相馆》空间微观化、人物普通化,照片让历史记忆具体化、地域文化符号成为情感纽带,微观视角构筑真切的记忆感知。《山河为证》则呈现艺术形态的创新,影片基于历史真实图像,又加以大量数字技术处理,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开创了此类纪录片表现的新形态。

传递有温度、有深度的记忆

2015年到2025年,抗战电影创作也回归主流价值、民族立场,构建起大众认同的民族记忆图谱。《无问西东》是对理想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召唤。《罗曼蒂克消亡史》从黑帮传奇的消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侵略行径下文化的撕裂、记忆的破碎。《悬崖之上》中,地下工作者“舍生取义”以生命护他人,展现出了信仰的力量、牺牲的价值与人性的光辉。

以31亿元票房位居抗战电影票房之首的《八佰》,以正面战场历史事件为故事基础,在众志成城、民族团结的民族意识重塑上,又有了新笔法。李超总结为:在全民族抗战历史视角中,以看到个体的方式,构建了统一的现代民族意识。“片中士兵、班长、逃兵说着全国各地的方言,喊着各自家乡的地名,身绑手榴弹跳入敌人之中。对地方视角的运用,表现的是经由抗日战争对不屈的民族精神的锤炼,中华民族汇集成统一的现代民族,彰显出民族意识的觉醒。”

《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对历史的书写,接续了《八佰》等前作的脉络,也有自身更大的突破。李超分析,《南京照相馆》《东极岛》最大的突破,是将抗战历史的宏大叙事,落到普通人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中,与个体人物的具体职业、生存法则相结合,以情感的方式、身体的方式、媒介的方式,重构了大众对于抗战的记忆,形成2025年当代中国人对抗战悲壮历史的体认和见证。《南京照相馆》《东极岛》中,照相馆老板、阿昌,在照相馆的生活空间里,以底片、相机为“武器”,通过职业技术展开抗战斗争;东极岛渔民世代信奉“海上有难必救”的生存法则,以超强的水性、渔民技术展开人道主义拯救。“电影主人公不再只是拥有空洞的‘身份’,他们都以自身对生活的观察、对洋流的认知,践行自己的民族正义、生命正义。”李超说。抗战电影进入微观叙事的在地化、技术化层面,随之而来的,是电影主题表达由传统集体主义崇高美学跨越至生命尊严、抗争哲学的挖掘。东极岛渔民会思考活着的意义,进而冲进日军驻地杀敌;照相馆里的七个人,要抵命守护底片,传递真相。抗争不局限于战场和作战人员,普通人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反抗,追求生命的尊严,而这构成了民族救赎的基石,与当代观众形成价值共振与深度对话。

《南京照相馆》《东极岛》的文化记忆叙事,呼唤观众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南京照相馆》中,日军对“仁、义、礼、智、信”的歪曲理解、抢夺瓷器和书画等文化侵略镜头,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暴、野蛮本质;对中国地标背景布的展现,对传统戏曲救赎力量的呈现,贯穿全片的南京童谣等,构建文化抵抗叙事,唤醒观众的文化记忆。刻在民族精神里的文化基因无法被撼动。《山河为证》是对全民族抗战的记录,借全球史观视角,展现个人与国家、国家与世界、世界与人类的关系。《东极岛》构建了多重思想维度的深度表达,影片通过对渔民文化与传统渔业的细腻刻画,让“海上有难必救”的渔民祖训、地域文化,上升为战争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既连接民族精神的厚土,又与当代社会、全世界展开对话。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相关推荐